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1.13.194
  • 期刊

《存有三態論》 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與政治學

摘要


本文旨在經由一宏觀的反思,以儒學、新儒學與後新儒學做一對比,並據《存有三態論》爲核心,展開有關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及政治學等向度之綜述。首先,對後新儒學與儒學道統系譜之關係,做一歷史之釐清。再者,對心性論所涉及之結構:「志、意、心、念、識、欲」展開一建構性的詮釋。此詮釋又關連到「存有三態」:「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與「存有執定」的基本構造。凡此,皆不離「存有的連續觀」:「天、人」「物、我」「人、己」通而爲一之型態。落實於詮釋學而說,這裡隱含有五個詮釋的層級:「道」、「意」、「象」、「構」、「言」。進一步,由此申言,人是參贊天地人我萬物所成之「道」的主體,人不能離此天地人間。人之文化教養也就當落實於比真實世間,能暢其欲、通其情、達其理,自可上遂於道。以政治社會面來說,這是從「血緣性縱貫軸」到「人際性互動軸」之轉化與重建,比自當由原先之「內聖-外王」之結構轉而爲「外王-內聖」之結構,這是以「社會正義」爲優先的「心性修養」。如此一來,自能解開「道的錯置」,邁向「公民社會」,建立「民主法治」的社會。

關鍵字

公民社會 外王 內聖 心性 正義 詮釋 血緣性縱貫軸 人際性互動軸 存有 連續觀

被引用紀錄


楊育庭(2010)。《老子》「道生」架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116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