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6.118
  • 期刊

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格物」的意義治療

Doing Good and Avoiding Evil is Investigating Things: the Logo-therapy of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Investigating Things

摘要


「意義治療」(Logotherapy)是由維也納大學的精神醫學暨神經學教授維克多.傅朗克(Viktor E.Frankl,A.D.1905-1997)先生所開創之心理學派。一九八三年五月,傅偉勳先生(A.D.1933-1996)的一篇刊載於《中國時報》上之文章〈弗朗克爾的意義治療法──兼談健全的生死觀〉,正式地將意義治療紹介至臺灣。而後林安梧先生(A.D.1957-)在其著作《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中,以「意義治療」開展儒家所隱含之治療學思維。是以本文之開展,從「什麼是格物」開始論述;接著說明「陽明良知學與傅朗克意義治療之會通」在於「吾人皆有向上提昇、追求生命意義之能力。」;最後闡述「如何體現格物」。希冀以陽明義理開展其意義治療之可能,並實踐於現代社會中,立己立人。

關鍵字

王陽明 格物 良知 傅朗克 意義治療

參考文獻


傅偉勳(2010)。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
張鼎國(2011)。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
林安梧(2011)。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
林安梧(2006)。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曾昭旭(2003)。良心教與人文教:論儒學的宗教面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