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64.66
  • 期刊

論《老子》中的「無為」與「無知」

A Discussion on "Non-action" and "No Knowledge" of Laozi

摘要


老子認為「欲」是造成社會國家混亂的根源,同時「知」的濫用很多時候也會進一步刺激民眾的「欲」望,「知」的消極作用又突出表現在政治上的「有為」,因此他提出「無為」以祛亂達治。「無為」要借助「無欲」來實現,而「無欲」則藉以「去知」來實現,順萬物的自然之性,以「無為」而達到「無不為」的政治目的,老子的這一套政治思想體系根源於他對宇宙中「道法自然」以及「反者,道之動」的法則的理解。

關鍵字

《老子》 無為 無知

參考文獻


崔宜明(1996)。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樓宇烈校釋(1980)。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陳鼓應(2009)。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王夫之、王孝魚點校(2009)。老子衍。北京:中華書局。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