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1.121
  • 期刊

「敘述動作」:山水詩之特質性-以蘇軾廬山山水詩為考察對象

"Narrative Action": The Traits of Landscape Poetry - Su Shi Shanshui's Landscape Poetry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摘要


藝術的媒介有界限,德國美學家萊辛(Lessing)在其《拉奧孔》的論述提到詩的媒介是表現在時間上相承續之事物的語言及詩只「宜於敘述動作」。朱光潛批評萊辛的這觀點是從西方的史詩敘述故事的特徵而辯論,不能包含中國山水詩又「宜於描寫靜物」的畫質,又「宜於敘述動作」的詩質雙面存在的特徵。接著,中國劉勰《文心雕龍》總結中國詩學,在〈明詩〉篇指出中國詩歌的進程中出現了新的題材,轉變詩歌的接近方式與再現方式:「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發展這個山水詩轉接「辭」、「情」寫物的特點,劉勰在〈物色〉與〈神思〉兩篇與萊辛的精神有關,提到山水詩已超過《詩經》、《楚辭》描寫物景引意,不是真正的詩的對象,進一步變自然物景成詩歌美感中心的目的,山水景物不是靜物,它在時間與空間承續存在與變化,通過作者想象的能力,抓住物體的重要性表現出來。詩畫融合也是蘇軾很有名的詩畫論,這文章筆者雖然不講到詩、畫兩種類型的特質性,但在蘇軾的山水詩特別有萊辛詩敘述動作的特點。本文並舉蘇軾廬山山水詩為具體考察的對象,進行思考證明敘述述動作是山水詩的特徵。

關鍵字

萊辛 劉勰 朱光潛 山水詩 敘述動作

參考文獻


註1:朱光潛《詩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頁一二三。
註3:萊辛著、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限》,臺北:駱駝出版社,二○○一,頁三。
註5:一九六五年朱光潛譯成中文。對《拉奧孔》的研究論文,朱光潛有〈拉奧孔─論繪畫和詩的界限〉譯後記」《世界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十二;〈萊辛的《拉奧孔》〉《文藝學報》第一期,一九六一‧一
註9: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十卷,安徽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頁二三七。
註11:【清】王文誥,馮應榴輯註《蘇軾詩集》,臺北市:學海,一九八三,頁三三八。〈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其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