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9.180.244
  • 期刊

回到中國文化本位:觀念儒學的研究與收穫-讀曾振宇教授等著《陳淳評傳》

Returning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Location: Research and Advancement of Conceptual Confucianism - A Reading of An Evaluation and Biography of Chen Chun Written by Professor Zeng Zhenyu and Others

參考文獻


註1:程頤《明道先生墓表》,見(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頁六四○。
註2、5:《論語‧子罕》。
註3:《論語‧子張》。
註4:「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 夫子既聖矣!」《孟子.公孫丑上》子貢以仁且智為聖來稱讚孔子。仁且智,正是孔子做到仁和智而有大功於天下,從而成為聖人。聖之境界,在仁之上。「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論語.述而》孔子自認不能達到聖與仁,當是自謙,其弟子公西華卻認為孔子正當受聖與仁的稱號。其表現便是「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
註6:這是顏淵自道孔子的教育方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即廣泛學習各種知識,以禮約束自己的行為。前者屬於智的一面,後者則屬於仁的一面。智的一面容易理解,仁的一面則不容易。顏淵曾問仁,孔子對曰:「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從顏淵自身來講即是「約我以禮」,此即是仁。孔子眾弟子多次問仁,但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如此等等,這是孔子因材施教,根據諸弟子自身情況作出的針對性回答,同時說明孔子的仁有著豐富的內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