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84.189
  • 期刊

如何從“臺灣”思考“東亞”?

摘要


本文提問「臺灣如何思考東亞」這樣一個課題,目的在於提醒臺灣知識界,「臺灣」要自覺是「東亞」的一份子,唯有自覺是「東亞」的一份子,也才的可能成爲「世界」的一份子。也就是臺灣應正視與中國以及東亞國家的互動交流關係。首先在前言中即說明臺灣對「東亞」的思想或概念研究的貧乏狀況。第二莭則解析臺灣面對東亞巨大的「他者」-中國存在著「中國意識」與「中國威脅論」的緊張關係,透過日本學者溝口雄三所提的「環中國論」觀點,建議臺灣應該積極正視「中國」,可以基於文化與經濟關係的「環中國圈」取代「中國威脅論」,以因應未來「東亞經濟共同體」來臨的時代。接著在第三節中分析日本殖民時期臺灣若干知識份子零星的「東亞論」,指出「東亞論」在此一時期,存在著像陳逢源借亞細亞民族復興運動來從事階級對抗殖民地統治的東亞論;此外尚有另一種附和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被動東亞論。第三節則指出臺灣從光復後,因冷戰的因素及迄今無法抛棄的壓迫意識,都是讓臺灣遮住了對東亞周邊國家文化歷史認知的主因。本文在第四節中也提出了如何從臺灣的角度來思考東亞。認爲臺灣要回到東亞軌道的前提,在內部上必須要走出長期以來的「被壓迫意識」,改變「受害者意識」,才能意識到「東亞」;其次,本文借用蕯伊德(Edward W. Said)對「政治知識」的負面概念,爲臺灣陷溺於「政治知識」而無法自拔的困境中,提出在擺脫「政治性知識」來發展更多元文化交流中「中國」或「東亞」論;此外,並倡議臺灣應多利用「臺灣品牌」進入「中國」並回到「東亞」,建立對中國具有影響力的臺灣,從而才能在未來的東亞共同體中佔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濱下武志、平石直昭、宮島博史(1993)。アジアかろ考え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2004)。開於東亞的思考「方法」-以竹內好、溝口雄三與好安宣邦爲中心。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259-288。
高明士(1984)。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台北:國立編譯館。
(2003)。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西嶋定生(1983)。中國古代國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