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244.216
  • 期刊
  • OpenAccess

中國天安門事件後與歐盟外交關係走向之探討-從「人權」與「武禁」的角度分析

摘要


1950年代的冷戰時期,是以美、蘇為兩大集團代表的「兩極化」國際體系,1990年代隨著蘇聯的瓦解,後冷戰時期有不同的表現,「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已然成形,美國成為超級霸權,而歐盟、中國、日本、俄羅斯也崛起為區域強權,印度、巴西亦緊隨在後,如此國際局勢的反應,似乎說明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式微,而民主主義市場經濟的抬頭,證明了人類較喜好民主、自由、人權如此「普世價值」的生活,蘇聯的垮台,分裂成十幾個國家,乃是東歐共產國家渴望自由市場經濟、及民主政治人權的最佳證明,由於國際局勢的大轉變,使得許多國家外交政策隨之調整。本文希望藉由國際關係理論,例如現實主義、功能主義、自由主義的考量下,特別關注中國與歐洲聯盟之外交關係,而且衷心期待能聚焦在「天安門事件」後,中國與歐盟雙方因為「人權」的灼傷問題,而演變至「武禁」的結果,並且繼續追蹤探討1989年發生此事件到目前2009年,二十年來雙方在「人權」議題上有何互動與進展,從而評估是否有鬆動解除「武禁」的跡象,兼論從中阻撓的力量,例如美國示意反對解除「武禁」。最終中國與歐盟的期望又是如何,但願經過本文的探討後,能得出一個接近現實的結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