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201.71
  • 期刊

中國哲學現代之後的方向與發展:牟宗三先生兩層存有論的意函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Post-modern Era: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Twofold Ontology of Mou Tsung-San

摘要


當代新儒家的哲學基本上是回應中國文化與哲學的現代化問題。在哲學上,可以牟宗三先生的兩層存有論為代表,展示出中國哲學現代化所達至的學理深度:一方面融會儒、釋、道三家的義理,一方面吸收西方自康德以來的哲學、知識論、邏輯數理哲學的學統,鎔鑄為通貫中西哲學的兩層存有論的龐大體系。更重要的是,當代新儒學這一步工作實是一種批判的吸收和調適上遂的建構,因此,同時超越了西方現代化中所產生的流弊。是以,當代新儒家的現代化的回應可說蘊涵了所謂後現代化的要求,而不致流於後現代化的過份強調個體的自由,以至流於非理性和相對主義。本文論析牟先生的兩層存有論如何通過調整中國哲學而上遂,對康德哲學之批判吸收,點出康德的系統有兩個預設:現象與物自身之超越區分與人是定然的有限,由此對顯,乃見出中國哲學傳統中所特有的以「人雖有限而可無限」的哲學意義,於人為有限存有處設「執的存有論」,於人雖有限而可無限處設「無執的存有論」。本文首先指出雖然康德已有兩重立法的慧識,但並未能真正正視道德之立法,使目的王國不能真實地安立。牟先生的無執存有論方真正建立道德立法之創造義。康德由知性立法所建構的現象或自然世界是一種存有,可以成功一存有論,則道德立法所創造的道德世界作為一種客觀真實的世界,道德世界的存有也可構成一存有論。牟先生並取康德所謂哲學之宇宙性的概念和哲學基型的構想,把前者詮釋為聖人即為以人體之的哲學家,並通過判教而建立儒家之圓教為哲學之基型,使哲學為可學。但是,哲學並不因此而終結,基型仍須加以日新又新之詮釋,以呈現哲學基型之面目。此外,尚有各種專題哲學,發揮哲學與人間世的結合。在後現代社會中,哲學尚需回應各種應用哲學與倫理學的課題,如正方興未艾的生命科學、電腦、奈米、大腦與意識等尖端科技的發展,掌握其所激發的許多前人所未能知見的新議題,凡此皆是各種專題哲學所需回應的課題。

被引用紀錄


張惟智(2014)。牟宗三程伊川學的詮釋問題——以Gadamer詮釋學為進路的考察〔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4.0089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