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44.108
  • 會議論文

舊地名與水災關係研究:以臺北市與新北市為例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Place Name and Flooding

摘要


地名,往往能展現一地方特色,隨著時代變革、統治輪替、地理變遷而使地名有所改變,而地名也同樣記錄著一個地區最原始風貌及所歷經之災害。在日本311後,早先於日本三陸海岸地區沿岸的丘陵地和高地發現的200多個大津浪(海嘯)紀念碑開始受到關注及討論,大津浪(海嘯)紀念碑提醒著我們前人所留下的災害訊息不該被忽視,而災害,往往有其重複發生的特性。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及資料蒐集擷取出與水災有關之關鍵字及舊地名,並加以將之分類,透過與淹水潛勢相互分析以探討是否有其相關,本研究由舊地名面積計算與600毫米淹水潛勢圖套疊,發現臺北市與新北市淹水潛勢區域呈現兩種特性,一為昔日為淹水潛勢地區(與水災有關舊地名),因受惠於近代都市工程、洪氾治理等規劃,已不為淹水潛勢地區;二為昔日不為淹水潛勢地區(與水災有關舊地名以外地區),但因都市化、土地使用改變等因素,成為淹水潛勢地區。本研究另整理及計算部分與水災有關之舊地名關鍵字,如地名中有「洲」字地區,其淹水面積比高於其他關鍵字之地名,顯示該地名之地區有較高淹水風險,期許藉由舊地名資料蒐集及分析作為科研之參考並提升民眾對於地名與災害關係之警覺。

關鍵字

舊地名 水災 臺灣 臺北市 新北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