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82.105
  • 期刊

漢語的句調與文學的節奏

摘要


本文討論漢語的音律(Prosody)問題之一:節奏(rhythm)。分析的是上加成素(suprasegmental elements)與語調(intonation);採用的是音律構詞法(prosody morphology)等一般語言學的理論;目的在求華語的音韻與語調中的節奏成素。現代詩不尚格律(metrics)。但經過去這幾十年來的摸索,節奏鮮明的作品想來也已不少。本文不打算從浩瀚的作品中披索分析現代詩篇,只擬應用音韻學里有關自然語音的節奏的理論來分析華語,一方面供令人創作的參考,一方面作研究前人創作的理論基礎。 字與句既是構詞、語法上的觀念,又是語調上的觀念。不管是論結構或是論氣息,兩者同樣都得處理音節多寡與音勢長短、高低、強弱等語音現象;而這些現象正是詩歌,甚至散文的音律基礎。 不同長短、高低、強弱、甚至其他成段音位,經過刻意的安排,組成一個小單元,然後有章法地反復出現,如此構成的語音的律動,本文統名之爲節奏。節奏的意識,西洋傳統以爲來自心跳。照這麼說,節奏是與生俱來的音樂的生理基礎。不過我們人類能從毫無秩序的形、色中理出一個「內部」規則來。例如散佈天上的繁星,有人看出熊,有人看出斗。那麼從沒有明顯節奏的音中「認的」節奏,甚至聽出節拍(beat),應是人類的本能。 英語有輕重。每個詞都有一個重音,外加數量不等的輕音節。說起話來,一句話裏各重音節間的間隔等距離,自然構成輕重音的節奏。這種節奏,稍加處理,即成節律(meter)。 華語有輕音。如果一句話裏沒有輕音,又不在語詞語組間停頓,則每個音節約略等長。這是最自然的華語的語調。如此語調有沒有節奏?是什麼樣的節奏?他如何變成節律? 詩譜成歌曲的時候,在英語是重音節配重節拍,輕音節配輕節拍,順理成章。反觀華語,如果句中沒有輕音,則重音節固然配重節拍,也就是板,但也配輕節拍,也就是眼。可是如果無板無眼,也就是沒有上加的節律的時候,例如在散板的曲子裏,節奏又是什麼? 英詩裏輕重組成的反復的最小單位叫音步(foot)。華語詩歌裏有時採用這種音步,有時卻擯棄這種音步。然則華語的音步的標記又是什麼?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劉若緹(2011)。唐代詩格聲律論研究〔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941
方柏琪(2005)。六朝詩歌聲律理論研究--以《文心雕龍.聲律篇》為討論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000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