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135.254

摘要


川崎症是一全身系統性血管發炎,目前並未找到確定致病原因。之前的研究報告已發現過敏相關實驗數據(如:eosinophil及Th2相關細胞激素)在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前與之後有明顯的差異,但是免疫球蛋白的確切角色仍然未明。因此我們的分析主要是藉由比較川崎症與腸病毒病人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前後的實驗室數據,來釐清免疫球蛋白所扮演的角色。共蒐集了2003年至2010年共171位川崎症的病人與38位感染腸病毒(合併重症及使用免疫球蛋白)的病人,分析之實驗數據包括總白血球個數(WBC)、血色素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顆粒球(segment)、淋巴球(lymphocyte)、嗜伊紅性白血球(eosinophil)及單核球(monocyte)。結論發現,腸病毒重症的病人相較於川崎症病人,在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前有較高的血色素、淋巴球和單核球,有較低的嗜伊紅性白血球。在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後,相較於感染腸病毒重症的病人,川崎症的病人的血色素和顆粒球明顯較低,但有較高的血小板、淋巴球和嗜伊紅性白血球。在川崎症的病人,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後的血小板、嗜伊紅性白血球和單核球相較於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前有顯著的上升,但血色素、白血球和顆粒球有顯著的下降。在腸病毒重症病人,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後的嗜伊紅性白血球相較於使用免疫球蛋白之前有顯著的上升,但是白血球和血色素卻有顯著的下降。因此我們的研究發現,在川崎症與腸病毒重症患者其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多與免疫球蛋白治療有”部分”相關。而且發現川崎症的病人,不論是在免疫球蛋白施打前或施打後,相較於腸病毒重症患者,都有較高的嗜伊紅性白血球,因此較高的嗜伊紅性白血球表現不全然是由免疫球蛋白治療而來,川崎症疾病本身應該也是於形成病童偏向Th2之過敏體質的一隻推手,因此川崎症後續之過敏疾病好發率研究應該是值得進行的研究;此外,川崎症的病人也有較高的血小板,這顯示川崎症是一系統性血管發炎的疾病。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