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81.58
  • 期刊

談林清月《仿詞體之流行歌》之相關台灣歌謠創作-從七字仔到白話流行歌曲的過渡

摘要


1932年台灣的第一首閩南語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誕生,隨後台灣的閩南語流行歌曲,就在〈望春風〉、〈月夜愁〉、〈琴韻〉、〈老青春〉等歌聲中逐漸傳散與發展。於此期間,《風月報》文人成立「土俗學研究係」(此即後來的「台灣民俗研究會」),林清月、稻田尹等台日人士開始推動並「挖掘台灣的土俗學,及歌謠、舊藝術、戲劇等」。本文書寫乃欲聚焦介紹林清月醫師,並探討林清月的《仿詞體之流行歌》及相關台灣歌謠整理與創作成果,進而分析台灣歌謠的發展如何從早期整齊的七言四句型態(七字仔)發展到1930年代後的白話流行歌曲的雜言型態,於此之際,林清月扮演一個重要的過渡橋樑角色。他以唐詩演變成五代宋詞為例說明歌體演變之必然發生,並從采集與擬作台灣福佬歌謠之基礎將所整理的福佬歌謠加以轉化變動,形式上改成長短句型態的流行創作歌謠,如是的「白話歌詞」易於普及,更或有唱入曲片者,對於台灣歌謠之流傳與保存必有絕大成效;而內容多以男女情思愛戀為主題,更注入新興時代女性與戰爭時期改編歌謠之描寫,其意不忘針砭世人,用以勸世易俗,以求大眾之健康幸福。要之而言,林清月白話歌詞的創作正好為台灣歌謠從七字仔過渡到長短句流行歌曲提供了一個重要橋樑,是觀察台灣歌謠發展史時不可忽略的重要部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