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04.181
  • 期刊

這款理論,如何接受:評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理論及解構批評(尤其是它們在文學以外領域的應用)

This theory and How to accept: A Comment o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Reader-Response Theory and Deconstruction

摘要


本論文主要以藝術評論「實務」的立場來檢討自一九八〇年代以後逐漸盛行起來的三個文學批評理論:「接受美學」(Aesthetic of Reception)、「讀者反應理論」(Reader-Response Theory)以及「解構批評」(Deconstruction),其有關文藝批評的相關論述。副標題括弧內的補充說明「尤其是它們在文學以外領域的應用」,理由是一方面文學並不是我的專攻,因此不敢妄加評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後現代文學批評理論後來(尤其是在臺灣)有被廣泛運用到其他藝術領域的趨勢,故而做此聲明並且作為主要辯證的標的。我也注意到在國內大學校園裡的一個風氣,無論學生們討論什麼題目,老師總是要他們提出所謂的「理論根據」,而不管學生們在實驗、觀察和描述上的努力。於是最新流行的後現代理論很快就在校園的論文,甚至期末報告裡,此起彼落了,而「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理論」和「解構批評」正是其中相當熱門的選項。我故意讓本文的主標題帶有多重意義的可能性:如果口氣為「這款理論,如何接受?」有表示「虛心請教」的意思,請告訴我們要怎麼樣來接近這些理論。如果口氣為「這款理論,如何接受?!」則是帶有諷刺意味的,並且含有「無法接受」的否定意義;尤其「這款」兩字甚至暗批這些後現代批評理論不過是一種「流行款式」。至於我的論文標題是否真的有這麼多的言外之意和絃外之音,那就由讀者們自己去判斷吧。何況本文所要討論的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標榜「讀者至上的」,不是嗎?

參考文獻


Appleby, Joyce、Hunt, Lynn、Jacob, Margaret、薛絢譯(1996)。歷史的真相。臺北:正中。
Newton, K.M.(ed.)(1988).Twentietch Century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Wallis, Brian(ed.)(1984).Art After Modernism: 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New York:The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Best, Steven,Kellner, Douglas(1991).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
Connor, Steven、唐維敏譯(1999)。後現代文化導論。臺北:五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