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53.161
  • 期刊

論六朝佛經「譯場」的學術價值-翻譯方式與語言學發展的關係

摘要


本文從譯場中呈現的翻譯制度和方法的角度來觀察漢語佛經文獻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漢語和中國語言學之貢獻。自東漢開始,佛經從印度和西域緩慢地輸入中國的邊境。讓佛教在中國紮根最必要的條件之一便是將原以梵文和西方語言寫成的佛經翻譯成漢語。而為了確認其最佳質量,需要一種特別嚴格的,準確的翻譯制度。從較早期的佛經翻譯史開始,「譯場」就是這種翻譯制度的核心場所。而且,「譯場」也代表一所語言接觸的中心。譯場盛行時代亦是聲韻學重要的發展時代,特別重要的發現與發明諸如反切拼音法和四聲理論。與中國前世語言學發展相比,這時代的語言學研究方向更為注重微觀因素,如音節結夠等方面的理論。或須在這個過程中,譯場和譯經活動扮演個主要角色。通過接觸外來語,能夠從觀察該語言的特徵分析自己語言的特徵。因此,在譯場參與翻譯的人能夠從文字系統和語音兩方面觀察漢文,梵文的語言特徵。比較分析梵文與漢語對當時的語言學界或有重大的啟發作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