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具有高度道統意識的學派,其道統意識不僅表現於儒學內部不同宗派之間的緊張關係,也表現於儒學外部,即儒學與其它民間信仰之間的相互競爭。民間信仰中對儒學發生最大衝擊的即道教的文昌帝君信仰。在朱元之際,文昌帝君成為科舉之神,隨著明清兩代民間道教的興盛,而風行於儒生階層,其附帶的敬惜字紙的習俗由是歷久不衰。然正統儒者對文昌信仰中的果報觀念和追求科名的功利色彩非常不安,因此在無法遏止其流行的無奈心情下,這些儒者嘗試將之合理化、道德化,甚至儒學化。本文想以台灣為實例,探討文昌信仰與儒家道統之爭的具體情形:一方面對於儒者在因應文昌信仰威脅所作的思想武裝加以分析,另一方面則探索儒者如何為對抗敬宇習俗中的果報觀念而發展出敬字的儒學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