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178.207
  • 期刊
  • OpenAccess

農作物害蟲之非農藥防治

摘要


一般農作物的蟲害管理體系大體上可歸類為農業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化學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及法現防治法,而其中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及生物防治又是主要三大防治法。其中生物防治法中,以自然發生的昆蟲寄性病原在昆蟲族群中是非常重要的調節因子。許多種類的蟲生病原扮演對付危害農作物、溫室作物、果園、景觀植物、牧草、草皮、儲糧、林業及獸醫、醫學重要病媒等害蟲的微生物防治角色。若僅由昆蟲微生物病原與傳統化學殺蟲劑之效率及花費的觀點來做比較。除了效率之外,使用微生物病原防治的優點更是不計其數,包括對人類及其他非目標生物的安全性,降低食物中殺蟲劑的殘留,保護其他天敵,增加管理生態系中的生物多樣性。就如同捕食者及擬寄生生物(parasitoid),以昆蟲性病原作為微生物防治時有以下三個基本目標:傳統生物防治、增強(augmentation)及保護(conservation)。分別使用病毒(Oryctes nonoccluded virus)、真菌(Entomophaga maimaiga)及線蟲(Deladenus siricidicola)作為接種式施用生物防治媒介於長期抑制犀角金龜(Oryctes rhinoceros)、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木蜂(Sirex noctilio)方面,已獲得極大的成功。大多數的微生物防治為淹沒式施放的昆蟲性病原。目前最廣為使用的微生物防治媒介即是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新發現的品種能有效抵抗鱗翅目、鞘翅目和雙翅目及其基因改良已經提升了該菌的利用,目前的發展則是著重於分子生物學、致病機制及抗性的管理。昆蟲病原性病毒、細菌、真菌、線蟲和原生動物的施用方式、利益及限制也將一一呈現。微生物防治媒介能有效且可替代廣效性化學殺蟲劑的使用。然而,若要增加其使用則將需要:(1)加強病原致病力及致死 速度。(2)改善病原於試驗環境下的表現,如低溫、乾燥等。(3)提升量產效率(4)劑型的改良,更方便操作、增加於環境中的持續性及貨架期。(5)更進一步瞭解如何適合於綜合系統中,與環境及其他綜合害蟲管理(IPM)組成的交互作用。(6)更明確的評估於環境中的益處。(7)能使農民及一般大眾接受。我們期望昆蟲性病原在現今及久遠的未來能有更廣泛的貢獻,更期許微生物防治媒介能與其他科技共同協力應用。然而,如果未來的發展若僅為市場導向,那麼將會延緩IPM中數種具高潛力的微生物防治媒介之推行。

被引用紀錄


施季汎(2015)。設施內十字花科蔬菜有機栽培之蚜蟲防治措施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0870
邱筱筑(2009)。非農藥資材對豌豆白粉病之防治試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2028
蔡仁原(2015)。斜紋夜蛾性費洛蒙成分應用於干擾之效能〔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8-250220161712526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