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171.136
  • 期刊
  • OpenAccess

台灣當代藝術評論中的當代思潮介入:朝向一個文化研究的理念探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現代藝術批評的興起,和現代藝術革命、公眾美學品味、藝術展覽的民主化及藝術市場更關,這個機制促成了藝術世界的現代性,同時生活世界的各種觀點也因著藝術網絡的開放而交流更為頻繁。面對逐漸多元的社會以及變化萬千的當代藝術創作,首先,以作品風格、藝術家創作理念為主的傳統藝術批評策略逐漸無法掌握、甚至束手無策;其次,藝術評論架構面臨多層次溝通的困境,尋求跨領域整合的藝評因此成為趨勢。在全球化語境下,台灣當代藝術評論與文化研究論述互為運用的現象已逐漸成為理所當然的現象,其中的問題性卻少更討論。台灣過去相關藝術的討論,大都發生在特定的範圍內:「藝術人」以「藝術行話」討論藝術事。近十年多來,這個情況因學術與藝術大環境的變遷而悄悄地產生質變:權力論述、符號學、女性主義、後殖民理論、視覺文化等紛紛進入藝術的討論場域。這意味著什麼?在藝評中起到何種深層的、結構性的改變?更無特殊的地方脈絡意涵?台灣當代藝評的「文化轉向」(the cultural turn)狀況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從當代思潮或所謂的文化研究的跨領域特性來看,1987年解嚴後的文化、政治、社會變遷醞釀此一新藝評轉向的氛圍,1989年開始更新藝評的後設探討,1992年透過台灣美術的本土/外來意識開展當代理論思辯,1993年關心藝評工作的「不可共量」問題,1996年加入了藝評實踐與文化政治學論述,到2002年透過各種研討會廣泛地討論藝評機制與藝評人角色,其焦點也相當呼應地集中探討跨域的不適與整合的可能。本文發現,台灣新藝評乃由本土意識結合歐洲當代思潮所啟動,並非全然的文化思潮的自主變遷。其次,藝評取向的文化研究批評和傳統的藝術批評更其理念基礎的差異,此斷裂導致跨領域的不確定性。藝術批評的文化研究介入需思考如何銜接藝術社會學與文化批評的路徑與主張。第三,透過「對象/主題」等的因素對照,可進一步釐析傳統藝術批評與新藝術批評的內在理念結構的差異。第四,文化研究介入藝術批評需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批評模式以及評論的原理與原則。最後,新藝評乃新領域之開發,非對藝術傳統論述的威脅,已建制的藝術論述需思考與時俱進之道。

參考文獻


王正華(2001)。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2,76-89。
王玉齡譯、Grout, Catherine()。
賴香伶編(1996)。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一屆藝術評論獎。台北:帝門基金會。
王嘉驥,1994,〈藝術在政治左右──解嚴後的台灣藝術現象〉,《自立晚報》10月24 日19 版。
台北市立美術館()。

被引用紀錄


林意茹(2010)。國內現代戲劇類藝術評論環境評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1372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