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183.187
  • 期刊
  • OpenAccess

國民身份的代價-以陳逢源(1893-1982)個案談戰後台灣人的中國人形象與文化認同

摘要


本論文延續過去有關「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研究,嘗試藉由陳逢源的生平與其終戰前、後分別出版的漢詩作品,以個案的方式探索戰後台灣人如何形成中國文化認同或者中國人形象的發展歷程。並進一步透過考察、比對陳逢源的生命經歷與漢詩作品,探究其個人在時代變遷下意識型態、國家認同的移動與轉換。本論文企圖闡述的是:民族國家的形成往往造成國民對於歷史記憶與文化遺產的塗改簡化。而那些原本的心靈「創造物」、被簡化了的歷史論述、文學創作與生命經驗,又在世代更迭下成為了所謂的歷史真實、後人心中深信不疑的「本質物」。透過陳逢源的個案,我們恰好得以觀察一位「中國人」是如何地在戰後的台灣社會中誕生,同時也可以思考:戰後台灣人在取得中國人身份,朝國民黨版本的中國文化靠攏過程中,究竟付出了什麼代價?

被引用紀錄


沈信宏(2013)。東亞流動中臺灣文化人的文化身分與位置──以洪炎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40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