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71.235

摘要


臺灣在清朝統治兩百多年以來,一直存在漢文的傳統。然而經過日本殖民統治,傳統的文人已經不再有往昔追求科舉功名的途徑之後,逐漸轉變為一種蟄伏的傳統,無論是詩社、書房教育,甚至可能是謎猜、對聯等庶民文學,或歌仔戲、布袋戲等民間戲曲的推廣者。全面性地考察臺灣民間漢文傳統與布袋戲的關係,不僅瞭解臺灣特殊的歷史社會脈絡是必須的,直接分析掌中藝人的表演文本以瞭解這些傳統語文教材如何與舞臺表演交融,更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將從歷史社會脈絡,及表演文本兩方面來釐清臺灣民間漢文傳統與布袋戲的關係。首先我們跟隨布袋戲界老前輩,如黃海岱、李天祿的生命歷程,來瞭解他們如何學習語文課程。其次,藉著日治時代臺灣文學作家對傳統漢文先生的描述,來瞭解舊文人如何面對失去科舉舞臺的新時代,除了參與傳統的詩社之外,很可能就是參與民間文學的創作,尤其是講古、布袋戲、歌仔戲的排戲。還有傳統文社與布袋戲的互動關係,透過史料來瞭解布袋戲如何被列為祭典劇場不可或缺的項目,是很有趣的問題。最後,實證地考察布袋戲口頭表演,如何將包括描紅習字帖、《四書》、《幼學瓊林》、《昔時賢文》、《易經》、《官音彙解》等漢文教材展現為一種表演藝術。

被引用紀錄


李佩瑄(2011)。從漢文讀本看日治時期公學校漢文教育的近代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3495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