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69.151
  • 期刊
  • OpenAccess

近代中國佛教改革思想中「回溯原典」之意涵及其實踐進路-以太虛、印順、歐陽竟無之論點為核心的開展

The Research on Vijñanamatra and Tathagatagarbha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摘要


本文對於民初支那內學能與武昌佛學院之法義論諍,基本上是將其置入民初佛教改革思想的氛圍當中來考察。「唯識」典「如來藏」的學說,即分別代表了內院與武院的領導者歐陽竟無與太虛,在面對「什麼樣形式或內容的佛教,能適合於現代?」這一基源問題的考量底下,所依據的改革思想來源。而由此不同立場所延展開來的改革進路,則是應全盤否定以如來藏說為主的中國佛學,回歸到印度唯識大乘的系統;抑或在中國佛學的內部當中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即可作為改革佛教的立說依據與精神泉源。如此迥異的思索方向,構成了兩院師生論諍的主要課相較於歐陽竟無與太虛,武院另一位佛學思想大師印順,既不同於太虛對於如來藏說的同情,亦有異於歐陽竟無獨宗於護法一系的唯識學說。其從印度佛教的演進歷程裡,抉擇以〈阿含〉為主的原始佛教,以及大乘初興的性空之學作為推展「人間佛教」的依據。由此,兩院的法義論諍既涵蓋了武院、內院師生對於佛法的判攝立場,且亦呈現了不同程度的激進或保守之改革傾向。而「主智論」(intellectualism)式的改革態度,尤其有助於佛教走出盲昧信仰的「迷思」(myth),而代之以批判性的反省,除使佛法能落實於「生活世界」(Iife world)當中,避免傳統中國棉教走向「山林化、鬼神化」的弊端外;同時亦提供了佛法在入世的過程中,如何避免自我異化以及回應外來勢力挑戰的解決之道。

被引用紀錄


吳毓純(2013)。倫常道•菩提心——李炳南居士儒佛思想探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094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