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55.53

摘要


於考察博物館時,有感於目前展示方式分類之不明確,使得進行討論某項特別展示品時,常有展示形態定義認知上的差距。因此將展示形態重新分類,不但希望能將其涵括範圍釐清,同時也希望能夠「正名」,從字面上的意義便可判斷其內涵,而不會有所爭議。展示形態曾被分成靜態、動態、交談式、參與式等4種。其中動態、交談式與參與式之間常有無法清楚劃分定義的問題。以一部電腦導覽系統為例,按鈕選擇算是交談式呢?這是參與式?出現的畫面是不是又該歸類於動態呢?經重新整理分類的展示形態可分為靜態、動畫式、模擬式、答問式、試驗式、演示式與模擬式等7大類。因展示的主要目的在將資訊傳達給參觀者,展示的形態,也就是傳達的通道或媒介,可被視為溝通傳達的一種語言工具,所以每一種展示形態也就可以被稱為一種「展示語言」了。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陳昱璉(2017)。探討博物館詮釋知識之展示設計原則-以臺灣地區科學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475
林世洲(1999)。使用活動單的參觀模式對國一學生參觀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00389
林宏澤(2002)。從文化產業探討地方文物館的發展~高雄縣皮影戲館視覺設計規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31573
吳麗鶯(2009)。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特展吸引力探究遊客參與動機、阻礙與滿意度之關係〔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18-1511201215461600
陳由宜(2009)。臺灣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發展歷程與特徵〔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8-1111200915522165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