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47.221
  • 期刊
  • OpenAccess

夢想與現實-哈得遜談生態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學的二十年

摘要


「生態博物館」這個名詞是由法國人瓦西納(Hugues de Varine)在1971年所創。在瓦西納和法國現代博物館之父希微賀(Georges Henri Rivère)兩人的通力合作下,將生態博物館的概念付諸實現。生態博物館將其範圍內的所有物體、建築物和人都列入展示,希望透過當地居民的深入參與,讓來訪者通盤了解此一特定地區的文化。生態博物館堅持一種雙重輸入系統的(double-input system):一是來自專業人土,一是來自當地居民。作者列舉法國的馬爾蓋茨(Marquèze)生態博物館和加瑪爾格(Camargue)博物館來說明六○年代生態博物館先驅計畫的不同發展模式,並詳細描述了深具影響力的勒克梭(Le Creusot)人類與工業博物館發展的雙重輸入系統及其歷史人文背景。生態博物館發展至1985年,因為尋求公共資金的繼續支援而紛紛被收編到官方博物館組織,並為了生存而作出種種妥協。唯一的例外是阿爾薩斯(Alsace)生態博物館,它獨力在官方體制外奮鬥。另外,作者亦提到世界各國對生態博物館這個名詞接受的程度,以及名稱誤用和不確定服務對象的幾個生態博物館未來發展的隱憂。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李如茵(2015)。「礦城的記憶與傳播」,新博物館對地方意義之建構─以黃金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5.00735
施宜君(2011)。文化傳播與社區營造:馬偕街之場域形構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647
林宜臻(2014)。歐盟與台灣對設計保護制度之比較與分析─以專利制度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NTUT.2014.00630
楊忠仁(2004)。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保存、利用、體驗之規劃〔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400428
陳立錚(2016)。利用不同光柵結構探討漸逝波於量子井紅外光偵測器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305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