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96.61
  • 期刊
  • OpenAccess

由博物館符號學看民族文物的詮釋

摘要


本文試圖從符號學的角度來考察博物館,將之視為種種符號的溝通和意義化的過程,並主要以民族文物為對象加以考察。在前言部分,概要介紹了符號學及其利用於博物館各項元素,諸如建築整體環境、展示、教育活動、收藏品等的可能性。其次,作者追索博物館界從事物質文化研究的源流,並提出博物館學界以符號學的觀念和方法來分析博物館文物的種種途徑,認為它是當代博物館學生的重要功課,其中以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系系主任皮爾斯(Sue Pearce)的著作最受矚目。接著,作者提出民族文物(the products of a culture)一辭,將每一項文物視為該民族一個「語言活動」的具象產品,一個民族文化符號的重要載體。最後,作者援引著名符號學者如雅克慎(jakobson)、巴特(Barthes)、艾柯(Eco)等有關文物符號過程、意義素(sememe)的各種論述,並以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中國館(Chinese Gallery,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所展出的中華文物為實例,加以分析闡釋。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林玫希(2015)。超越文學的觀看:日本源氏物語博物館中文化記憶的展示與詮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5.00024
李怡慧(2010)。符號學方法在博物館導覽解說應用之探究- 以北投文物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0.00009
歐美杏(2013)。六堆客家剪紙及其應用之探究--以邱玉雲的作品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6/NPUST.2013.00022
陳加雯(2000)。博物館展示與知識形塑-以「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05003
胡嘉玲(2001)。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再現—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部落結合特展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09371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