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社會有愈來愈多的人喜歡「蒐藏」物品,包括古董、考古出土文物及生活上各式各樣的東西。本文即透過文獻回顧、現象觀察及調查,試圖廣泛的描述蒐藏之行為現象,並提問其背後原因。同時,亦對現今臺灣之年輕人、業餘考古家、古物蒐藏家三者在蒐藏心態、行為與物品上,做一初步比較,藉以對應上述文獻與社會觀察所得。結果顯現,大體而言,年輕人的蒐藏較「非正式化」,是一種「自我認同」的表現;而古物蒐藏家最「正式化」,已成為社會上的種「身份」象徵,業餘考古家則處於上述二者之間,但有向後者靠攏之傾向。最後,本文並簡要論及「蒐藏」現象的副效應,期盼國家未來的文化政策對此現象有較佳的引導,讓「蒐藏」的好處回饋至社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