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44.69
  • 期刊
  • OpenAccess

臺灣選民對地方派系政治形象初探-2010年臺中市選舉個案研究

摘要


在臺灣大多數的地方政治運作,在威權時期的國民黨刻意型塑與地方自治選舉型塑下,各縣市的政治菁英依其原有的社會基礎,則逐漸發展並形成地方派系,形成與國民黨威權政體共生的特殊的地方政治團體型態(俗稱「地方派系」),而結果也相對的也創造了特殊的臺灣地方派系政治文化。然而,地方派系的存在,雖然就一定程度而言,在過去戒嚴時期作為穩定政治局勢的力量之一,有其存在的歷史背景因素與貢獻,但是地方派系壟斷地方政治參與,以及後來的發展與財團黑道產生連結之後,對於地方政治的負面影響卻是被詬病多於肯定的。諸如壟斷、獨佔地方政治資源,派系間的惡性競爭阻礙地方正常建設發展、賄選買票、乃至貪污等等都是常見的批評。因此,地方派系又被視為是「民主負面的存在」。本文透過運用TEDS2010C中臺中市直轄市調查量化資料的分析,發現一些有趣現象:首先,對於地方派系的存在,學界與各界普遍多視為是負面的因素一事,卻有選民並不見得抱持完全一致的看法。選民對於地方派系的存在,似乎存在著「矛盾」情結,亦即一方面給地方派系一個「政治上負面」的評價,但是,對於具有派系背景獲派系支持的候選人,在選舉中仍然給予選票支持。對此結果,本文亦嘗試提供一些可能解釋與討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