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12.211
  • 期刊
  • OpenAccess

從歷史與空間觀點看高雄旗津當代的發展與變遷

摘要


旗津風華近年隨著觀光發展逐步再起,但它看似蓬勃光鮮的轉型,卻在各項數據裡,隱藏不住其社會內部的衰退。雖然旗津的相關研究豐富,卻鮮少整合旗津與港口的關係,也較少採以政治經濟的空間觀點檢視,更缺乏描繪政府治理權力與決策對地方空間與社會產生的影響。為了更深度的理解旗津面臨的處境及其結構,本文藉由當代空間理論,嘗試以時空結構與空間政治的觀點,重新梳理與詮釋旗津的空間發展。本文以史料、研究文獻與報紙資料為基礎,採三個時期作為分析:二戰前(1624-1945年):當代國家治理與港口空間的形成、二戰後(1945-1990年):國家緊密的空間規劃,以及近年(1990-2016年):中央/地方的空間治理角力。結果呈現,旗津的空間發展,在二戰前隨著當代國家的成形,逐漸被納入高雄港的國家開發計畫。二戰後港埠的規劃繁複,鑲嵌於高港的旗津空間,在過程中不斷面臨產業及居住空間的調動,大多空間規劃不僅與當地居民需求脫鈎,更為它的內部發展留下各種危機。在1990年後,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治理權力消長,產生治理角力,但在時空脈絡之下,早已堆疊出旗津複雜的空間形態,使旗津不論在內部或外部空間,都已面臨著不均衡的地理發展。

關鍵字

旗津 高雄港 空間政治 治理 不均衡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