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0.2
  • 期刊
  • OpenAccess

The Exhibition of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China

中國出土文物展覽

並列摘要


中國的考古工作進步迅速,成績卓著。為貫徹「古為今用」及「為人民服務」的方針,文化界及考古工作人員把新出土的文物精華集中在北京舉行展覽。這是一九七二年的事。事後又將展品分為兩部,分別運往日本及歐洲展覽。倫敦展出,自一九七三年九月廿九日起至一九七四年元月廿三日止,前後約四個月。參觀者爭先恐後,盛極一時。在這展覽期間,作者曾被邀作五次公開演講,本文係綜合各次講稿,說明這次展覽的意義及成就。全文約可分為三事,略述如下。第一,展覽的內容及範圍-倫敦展覽中國文物,司空見慣,並不稀罕。各大博物館都有固定的陳列品;專題展覽也時出輒見。最盛大的一次是三十八年前的國際中國文物展覽會。選集世界各國藏品,大小三千零八十件,分類陳列,引起全世界人士極大的興趣,倫敦遂成為海外收集、欣賞及研究中國文物的中心。這次展覽出品,數量雖不多,只有三百八十五件。但是件件都是最佳的精品。況且都是發掘所得,器物完整,年代正確,其在學術上的價值,顯而易見。陳列佈置也很講究,裝配雅緻,燈光放射得宜,或竟運用機輪,使標本不斷的旋迴轉動,精細部分全郡表現無遺。此外還用許多精細的圖表,放大的照片及拓本,配合說明。美觀之外,並富有教育的功能。這些展品,從六十萬年前的藍田人時代起,一直到十四世紀的元代止,全部分三種社會,共十七個朝代。每代都有代表標本,說明中國文化及藝術發展的概貌、悠長連續的史緒。觀眾按展覽圖譜,逐件欣賞研究,有如上了一門中國文化藝術演進史的實習課程,其在教育方面就是一個極大的成就。研究是中國藝術的演進必須以發掘文物為基礎,自不待言。新中國二十多年前進步也可一目了然。第二,展覽對於西洋研究中國考古藝術錯誤見解的糾正-西方學者研究中關考古藝術,用力甚勤,成績也相當可觀。不過一般學者或不免受西洋學術習慣的限制,對於中國文化的演進及藝術的創作,殊多誤會,尤以多數中國文化要素及工藝技巧,發源於西亞一說為最流行。本文列舉許多這類的曲解與缺點,極主研究中國文化及藝術應實事求是,不要妄作論斷,要利用出土文物予以矯正,以免誤入歧途。展覽會場第三室裡,陳列了一批中國古代科技的標本,證明商代的陶業是中國科技的主流。陶工不但會燒造硬釉的資器,奠定了中國為陶瓷祖國的基礎,而且把陶冶技術應用到金屬工業,進而發明銅器的冶鑄。中國金屬工業自成一獨特的統系,和西洋的金屬工業有顯著的分別。商周銅器藝術進步,展出的許多彝器及若干零件,精美絕倫,舉世無雙,是展覽會中最引入注目的標本之一。以往西方學者力主中國銅器工業是由西方傳入,這種言論可不攻自破了。展覽出品這類新資料,多不勝舉,對於研究中國文化藝術的貢獻,實不用多說。第三,中國考古學對於重建中國古史的功續-中國考古發掘所得對於史前遺跡的發現及古史的論證,貢獻尤夥。但是這次展覽限於闡揚藝術的演進,不免有些遺漏。新石器時代只以早期的仰韶文化及晚期的龍山文化為代表。商代資料也限於中期的鄭州及晚期的安陽精美的出品。其實新近發掘所得,史前上古遺物實比這些較為完備。本文特舉二事以資補正。(甲)中國原始文化興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胎育於中原一帶,其演進已有三個階段可考。最初是仰韶文化,再而發展屈家嶺文化,三而演成龍山文化。三千年的演進,承先啟發,踪跡明顯。商人的文化就是以龍山文化為基礎。史前與有史時期互相銜接,並無間斷。(乙)商代六次遷都,史有明文。目前發掘所得,成湯的毫在偃師,仲丁的隞在鄭州,盤庚遷殷在安陽。這三個遺址代表商代早、中、晚三個階段,連續演進也極分明。偃師二里頭出土的銅器有錐、刀、鏃、鈴等等,證明商人建國之初,已知鑄造銅器了。這是公元前十八世紀中葉的遺跡。地下文物,每證古史所記,確實不誣,民初疑古運動,未免有多此一舉之嫌了。中國考古學工作,方興未艾,今後的發現應有更輝煌的成就,更偉大的貢獻。

並列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