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46.18
  • 會議論文

交集與衝突:科普影視內容品質的專家觀點

摘要


科學素養為當今世界各國所重視的國力指標之一,不僅攸關國家經濟與社會福祉,更能增進個人於自身或公眾事務上的決策能力。我國近年來對此亦有所體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從2006年起,開始推動「臺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繼之以2011年開始的「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該計畫主軸之一為「補助內容產製刊播」,科普影視節目製作之目的在於普及社會大眾的科學知識、方法與精神,目的在提昇國民科學素養,節目之良窳,不單應吸引觀眾觀看,更須考慮其科學內容之正確與否和製作表現手法、是否能確實掌握節目之品質等面向,該計畫以科學與傳播專家為品質把關。本研究針對發展計畫主軸計畫一的「補助內容產製刊播」於96年度至100年度補助產製,並已在有線、無線或數位電視頻道播出完畢之科普影視節目為標的,以質化的焦點團體座談途徑,邀集「傳播」與「科學」兩領域之專家,對科普影視節目之品質進行評量與討論,分別以其專業對這些標的節目提出品質的評論,同時歸納分析出科學傳播影視品質之關鍵要素,以茲提供未來科學傳播影視內容製播之改進建議。研究發現,傳播專家較著重影片「節目內容的吸引力」與「故事性」,多認為科普影視節目的科學成分已足夠,如何將故事呈現得較具吸引力反而更重要;科學領域的學者們,則相對較重視「科學內容呈現的精準」、「深度」及當中的「科學精神」。兩者對科學的呈現、表達方式、資訊的數量、資訊深度與廣度等議題,看法皆不盡相同。兩個領域的學者,除較衝突的意見外,也不乏意見交集之處,專家們對節目品質同有高度要求與期許,皆認為團隊應多著重於科普影視節目中的「內容正確性」及對「民眾切身性」的應用,此為專家們一致認為有助提升科普影視節目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希望藉此將科學知識導入影片與節目,進而透過節目的播映,使民眾能夠將正確的知識與精神帶入生活,藉以提升國民之科學素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