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究我國科學新聞的傳播內容與模式。考量閱報人口數、市場佔有率、新聞資料庫設計以及長期資料蒐集之便利性,研究者選擇國內《中國時報》、《聯合報》和《自由時報》三大報紙作為主要分析樣本。抽樣時間以2014年八至十一月份共四個月的樣本為主,每週隨機選取二至三天前述三大報中的科學新聞進行分析。研究中科學新聞的操作型定義為:「跟科學知識有關的人、事件或研究結果」,經抽樣整理後將科學新聞初分成飲食保健(24篇)、疾病預防(32篇)與醫藥治療(50篇)等三大類。研究者使用內容分析法來收集資料,在分析過程中採取質性研究開放編碼的方式進行個別新聞主題報導的歸納分析。初步分析完成後,研究者隨機抽取各主題三分之一則報導,請另一位編碼者進行分析,對於個別編碼有不同看法者,再作後續討論直至達到共識,相關評分者信度介於0.77~0.85之間。抽樣分析結果顯示,國內科學新聞報導類型約略可分為飲食保健類、疾病預防類以及醫藥治療類等三大類,而飲食保健類新聞又可細分為食品處理、食品影響、食品安全與食品效能等四種報導類型,其中以食品效能類報導(有關飲食習慣、飲食內容帶來的功用)最常見;疾病預防類新聞又可細分為疾病風險、疾病改善、疾病避免與疾病損害等四種報導類型,其中以疾病避免類報導(提及提高免疫、延緩、預防疾病或不適症狀之發生)較多;醫藥治療類新聞則可細分為症狀影響、醫學檢查、症狀治療、疾病傳染與疾病症狀等五種報導類型,其中以症狀影響類報導(提及疾病或症狀之成因或所造成之影響)與症狀治療類報導(提及疾病或症狀之治療方式、治療結果或改善方法)佔有最高比例。其次,在各個報導分類中,佔有最高比例的報導元素都是「主張」,顯示科學新聞的傳播報導模式多以呈現特定「主張」為主,其餘報導元素(例如表徵、實驗、建議與因果關係等)則視主題之不同而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