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12.99
  • 期刊

從都市化與工業化視野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

摘要


過往研究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的兩種「政權化論述」,局限在推斷國民黨政權在台推動改革的動機、能力與政治效應,分別從「鞏固黨國」和「解構黨國」立場出發,對農村土改的政治意涵與社經效應做出截然不同的詮釋與評價。本文聚焦在重新釐清推動農村土改當下的社會階層構造,以及不同社會行動者參與制度修正的議價能力與協商方案,主張應從「制度修正的政治協商過程」和「都市化與工業化視野」兩個視角,解析農村土改的土地徵收、免徵項目與地價補償方案的政治運作過程,藉此重新評估其制度設計對後來社會階層構造和城鄉發展產生的衝擊和影響。

參考文獻


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中國國民黨土地政策與台灣省實施耕者有其田》(台北:中央委員會第五組,1954),頁5-8。
孫中山:〈耕者要有其田——對農民運動講習所訓詞〉(1924年8月23日),載黃昌穀編:《孫中山先生演說集》(上海:民智書局,1926),頁332。
侯坤宏:〈光復初期台灣土地改革運動中的政府、地主和佃農〉,載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十七冊(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5),頁284
張炎憲、高淑媛:《衝擊年代的經驗:台北縣地主與土地改革》(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徐世榮:〈悲慘的共有出租耕地業主——台灣的土地改革〉,載謝國興主編:《改革與改造:冷戰初期兩岸的糧食、土地與工商業變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頁61-6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