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09.5

摘要


印度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土,佛教經論的翻譯與詮釋工作成為傳播佛教義理的先決條件。早期中國佛教學者試圖使用中國哲學概念,以詮釋佛教經論義理,因而產生“格義”佛教。随著魏晉玄學思潮之興起,對佛教經典詮釋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東晉南北朝時期,玄學概念及思維方法已廣泛的被應用於佛經詮釋當中。玄學概念如有無、本迹、本末、一多、言意等既被賦予佛教的內涵,成為疏解佛教義理的核心概念,由此而形成“玄義佛教”。在此時期的佛教文獻中,不難發現玄學概念及思維方法的蹤迹。智顗(538-597)是中國《法華經》詮釋的名家,其《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皆是詮釋《法華經》的重要論著。在《法華玄義》中,智顗使用“五重玄義”作為詮釋法華經題的重要方法,而於《法華文句》則使用“四意消文”作為法華義理的詮釋原則;無論是“五重玄義”或“四意消文”,其中均以“本迹”作為法華義理詮釋之核心概念。由此可知,智顗的經典詮釋深受魏晉玄學的思維方法所影響。本文主要探討智顗《法華經》詮釋中的本迹思想,藉由智顗的《法華經》科判、蓮花譬喻、本迹六義、本迹權實、本迹之妙、本迹力用等方面,全面探討“本迹”概念在智顗《法華經》詮釋之重要意義。

關鍵字

智顗 法華經 玄義 本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