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中期,隨著網際網路風行出現的新媒體繼而破壞(Disrupt)平面媒體,特別是報紙的說法,開始形成多數人都能預見的「趨勢」,全球報業也都在因應此一趨勢。 以台灣報業為例,在全球網路熱潮的衝擊之下,2000年,市場出現由詹宏志募集二億新台幣,開辦的網路原生報「明日報」。面對這個免費新聞網站的衝擊,台灣各大平面媒體無不嚴陣以待。其中最積極回應的,當屬「時報集團」的「中國時報網路科技公司」。 已經退居幕後的創辦人余紀忠先生體認到網路時代已經來臨,親自領軍,展開因應策略。早於1998年3月中時報系在余紀忠的批准之下,調撥四億台幣的資金,於海外英屬維京群島,登記成立「中國時報網路科技公司」,他比詹宏志創辦明日報還早兩年。1999年中國報系成立「中時網路事業發展委員會」,開始積極因應明日報開辦後可能帶來的威脅,更強化旗下第一個華文新聞網站『中時電子報』以和明日報一較高下。 本研究嘗試從中國時報集團對網路媒體事業的策略反應,來探討資源豐厚的在位者,積極回應環境威脅所造成的策略「硬塞」 (Cramming)效應(Gilbert, 2001)。從中國時報洞悉網路的潛在威脅,然後在組織內部「硬塞」一項新事業(中時電子報),來觀察經營階層面臨網際網路對報紙產生衝擊的事件,是解釋為威脅框架或機會框架。 本論文由下面三種方法收集個案, 1 檔案資料:新聞報導、時報內部資料檔案。這些檔案資料都是歷史文件,它們不會因時間的變化而出現不同看法,且沒有人為的回憶性偏誤。 2 訪談資料:透過鎖定某些主題,深入訪問當時參與時報網路媒體事業之決策人員。訪談當時參與的主管,能夠洞察具有因果性的決策情境。 3 直接觀察:筆者親身參與的經驗,筆者從中國時報轉至明日報工作,2000年元月起擔任明日報生活新聞中心主任,直至2001年2月明日報營運結束為止。 然後由個案分析下面四個命題: 命題1:傳統報業集團在感受網路技術的衝擊時,會透過組織的決策過程,在資源分配機制中,爭取新事業的設立。 命題2:傳統報業集團整體上會以威脅框架來從事回應網路技術的策略制定。 命題3:傳統報業集團的威脅決策框架會使針對網路機會而成立的新創事業,在營運上形成「硬塞」。 命題4:傳統報業集團無法以在組織資源分配機制上建立傳統報業營運與新創事業都兼顧的「兼顧型組織」。 研究發現,一旦環境有威脅存在,組織會全力投入資源以因應之,但是經理人若仍擺脫不了組織原本的思考模式,又必須兼顧原有組織的獲利,它的策略因應經常會失敗,這是策略的兩難。 高層主管如何把造成母體事業威脅的新興組織分離出來,不讓正常作業的原有組織與新興組織發生衝突,又能以母體事業的資源支援新興組織開拓市場先機,建立好的『兼顧型組織』,事實上非常困難。 像中國時報這樣老字號,曾經非常風光和賺錢的媒體,很難達成創新事業的突破嗎?他們很容易失去開發新領域的彈性嗎?結論建議應該建立好的『兼顧型組織』,像中時集團這樣事業體分割不清楚,財務未獨立,沒有外來經理人注入新活力的組織,將是失敗的『兼顧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