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28.197
  • 學位論文

考古學文化與早期族群:台南市許秀才遺址發掘與研究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and Early Indigenous Peoples: The Excavation and Study of the Hsu Hsiu Ts'ai Site in Tainan City, Taiwan

指導教授 : 陳有貝

摘要


台南市東山區許秀才遺址為蔦松文化中期至晚期之文化內涵,年代約距今1,250至800年,遺址之發掘成果豐富,包含密集的灰坑現象及零星墓葬、水井等,遺物則以陶質遺留為主,亦有少量石器、金屬器、玻璃器及生態遺留等。蔦松文化為台灣西南平原鐵器時代主要文化,地理範圍廣闊且聚落規模大,石器逐漸減少並出現鐵器與玻璃器,陶容器以橙色夾細砂素面陶為主,並以帶紐陶罐為其特色,特殊的鳥首狀器亦是此時期的代表器物,整體而言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文化特徵。依據台南科學園區遺址群的發掘成果,可再依時間早晚劃分為鞍子期、蔦松期及看西期等三個文化分期。不過,透過比較數個遺址的考古資料可見蔦松文化的區域差異,例如四繫罐的特徵組合、陶環材質、鳥首狀器的頭部變化等,以及文化分期的地區差異,如曾文溪北岸地區蔦松文化的早期發展未見明顯鞍子期特徵,由此可見蔦松文化區域研究的重要性及內部社群分化的可能。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活動於西南平原的早期族群為西拉雅族,其分布範圍大致與蔦松文化重合,因此一般認為蔦松文化是西拉雅族的祖型文化。而有關許秀才遺址最早的文獻資料記載此地為洪雅族哆囉國社的範圍,對於許秀才遺址族群歸屬的問題,本文綜合考古資料、歷史文獻、平埔族研究以及相關的族群研究理論等提出可能的解釋,西拉雅族的祖先可能曾生活於許秀才遺址一帶,而後因地力改變或其他因素而離開,另一可能為許秀才遺址屬於共享蔦松文化的族群互動圈,包含有洪雅族與西拉雅族的祖先,其後於逐漸發展為洪雅族哆囉國社。 本文整理與分析許秀才遺址的發掘成果,藉由蔦松文化遺址間的比較呈現出蔦松文化的區域差異與社群分化的可能,並討論許秀才遺址的族群歸屬,除了西拉雅族之外亦提出族群互動圈的可能,向更早的時空延伸平埔族祖先的歷史,也藉此反思考古學的族群研究。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Niaosung Culture Siraya Hoanya ethnic study

參考文獻


 1603 《閩海贈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662 《從征實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17 《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24 《台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30 〈東南洋記〉,《海國聞見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