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72.175
  • 學位論文

在整體中發掘個體:馬克林與他對中國少數民族的研究

Characteristic Parts in the non-Characteristic Whole: Colin Mackerras and His Approach to Ethnic Minority in China

指導教授 : 石之瑜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澳洲中國學家馬克林之中國少數民研究學思歷程,從他早期的中國歷史與戲劇研究談起。本文藉由訪談法及文獻分析法,發現馬克林是在「中國」這個整體中發掘少數民族個體,具體發現有四:一為馬克林的少數民族研究與早期中國歷史與戲劇研究有所貫串,「強調歷史脈絡與社會環境對當時現況的影響」,在觀察各事件時往往引入歷史因素作為分析背景,強調社會環境的重要性;二為「將民族學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法用於多領域」,把握每次欣賞戲劇的機會,不僅研究舞台上的演出,也分析觀眾組成與當地氛圍,在少數民族部落的田野調查中,觀察生活現況,進而用於解釋「民族認同」等政治議題;三為「認為少數民族文化必須延續但不必永恆不變」,現代化不一定是不好的,只要傳統文化的精神仍然延續,便可和現代化共譜出「新文化」;四為「重視各研究者不同意見的發言權利」,在著作中盡量站在客觀角度還看待每一事件,並且合理化其他研究者的不同觀點,而非嚴加論斷批判,因為他認為每個研究者都有其背後思考脈絡可循。 除此,馬克林的中國研究一脈又體現出澳洲中國學的特色,即「不強調學科本位」,以「了解中國」為最終研究目標,並非為了驗證學科理論,以及將研究標的─中國,視為一「國協」,少數民族是「國協」中的個體組成,透露出濃厚的「國協意識」。

參考文獻


王維芳,2009,〈從「七五」新疆事件談「東突」運動〉,《中國邊政》,(179):85-97。
孟鴻,2008,〈平心靜氣看新疆、西藏事件〉,《中國邊政》,(174):1-36。
陳建仲,2008,〈西藏暴動──被西方反中國操作犧牲的西藏問題〉,《海峽評論》,(209):53-57。
何漢威,1983,〈澳洲國立大學的漢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2(3):185-191。資料來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外中國學研究中心。玵。檢索日期:2010年5月25日。
陳姿潔,2009,《南方中國學?費約翰與當代澳洲特色的中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趙子勳(2017)。一位實踐型的藍隊學者:金德芳中國研究的階段性演進〔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0027
吳宗翰(2010)。西藏問題研究視野下的中國認識: 以印度與澳大利亞學界為比較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06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