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252.132
  • 學位論文

妨害私人生活隱私罪之研究 ─刑法第315條之1、第315條之2對私人生活與人格形塑之保障

A Study on the Criminal Intrusion upon Privacy ─The Protection of Private Life and Personality Forming in Criminal Code §§ 315-1 and 315-2

指導教授 : 王皇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隱私」作為一種普世人權價值,其內涵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脈絡中呈現出不同面貌,以比較法研究各地規範差異,歸納出「隱私作為一種自由」與「隱私作為一種尊嚴」之相異取徑,兩者看似二律背反,按照符號互動學派關於「人格」形塑過程之理論,皆屬個人建構自我人格所必須。「隱私權」保障人格自由開展,作用乃調節個人與社會間既依賴又獨立的狀態。然「隱私權」作為一種刑法保護法益,仍屬浮動概念,基於罪刑法定主義、刑法謙抑性,應將其內涵再具體化。刑法第315條之1、第315條之2兩者合稱「妨害私人生活隱私罪」,保護側重「隱私作為一種尊嚴」,具體內涵為:「個人透過正常人際互動方式,控制自我形象之可能性。」此定義與「名譽」不同在於,其本質為不涉公評、與公益無關。 刑法第315條之1為實害結果犯,其中「非公開」要件不應取決於場所定性,以被害人言論、談話或活動內容,按社會通念,一旦公開將造成其精神痛苦為斷;「工具、設備」使用,須使被害人與行為人間完全喪失「雙向交流」可能,導致人際互動自始不對等;現行刑法第315條之2未規定獨立「無故」要素,為貫徹「隱私權即控制力」立場,避免將「侵入型」與「揭露型」的隱私侵害混為一談,應將刑法第315條之2與第315條之1的違法性判斷脫鉤,此外,基於法益保護原則,重新檢討現行法第315條之2第3項可罰範圍。提出若干修法建議。目前實務「無故」解釋過於空泛,判決欠缺一致性,且與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相關規定產生交錯混亂適用現象,應以固有阻卻違法事由及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為平台,落實法益權衡,例如以「業務上正當行為」作為侵犯個人隱私之新聞採訪行為之阻卻違法事由,個案審查是否「有助於公益辯論」,而非逕訴諸憲法基本權衝突。考量私人生活在當代所受威脅,「個人隱私」保障,原則上應優先於公共利益。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黃榮堅(1998)。《刑罰的極限》。台北:元照。
王皇玉(2007)。〈論醫療行為與業務上正當行為〉,《臺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2期。頁41-92。
蔡碧玉(1996)。〈從「偷拍事件」談隱私權保護之刑事立法〉,《法令月刊》第49卷第4期。頁24-28。
徐偉群(2005)。《論妨害名譽罪的除罪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詹文凱(1998)。〈公眾人物──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界限〉,《律師雜誌》第221期。頁32-41。

被引用紀錄


蔡牧容(2012)。由不當負擔理論檢視我國墮胎法律制度〔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10540
張本立(2012)。資訊時代下個人資料保護法益之研究─以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1033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