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29.253
  • 學位論文

侵台颱風過山期間雨帶重建之研究

The Reorganization of Rainband after Typhoon Moved Over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 of Taiwan

指導教授 : 李清勝

摘要


部分颱風西行侵襲台灣通過中央山脈後,其對流雨帶有重新組織發展的現象;例如凡那比颱風(Fanapi,2010)西行侵襲台灣期間,當其中心通過中央山脈後,在台灣海峽南部有一東西走向雨帶重新組織發展,造成高雄地區劇烈降雨和淹水。本研究使用中央氣象局歷史颱風資料之雷達回波合成圖(CV),計算颱風內核區強回波像素比例之變化,選取西行經中央山脈後有內核雨帶重建之個案,分析其重要特徵;並使用中尺度模式WRF模擬凡那比颱風侵台期間之雨帶重建事件,探討對流之演變及導致雨帶重建的原因。分析時亦選取西行過山但未發生內核雨帶重建之颱風個案,並與有發生雨帶重建之颱風進行比對分析。結果顯示,過山之後有雨帶重建之颱風,於侵台期間其環境有較強的850 hPa西南風分量,以及較強的深層(200∼850 hPa)垂直風切之現象,而重建個案向西的移速分量亦較沒有重建之個案緩慢。 利用WRF模式模擬結果顯示,凡那比颱風雨帶重建前,台灣海峽北部潮濕、南部中層則較乾燥。雨帶重建期間,強輻合帶由屏東山區開始發展,並逐漸向西延伸至高雄外海,高相當位溫之空氣從近海面藉由颱風環流風場進入台灣海峽,並與源自華南地區中層沉降之低相當位溫的空氣於海峽南部會合,而造成顯著的相當位溫梯度,飽和空氣於相當位溫梯度大之區域舉升,並因環境具較強的垂直風切,產生類似颮線系統之結構。雨帶對流發展期間,沿雨帶軸線方向之低層噴流,以及因雨滴蒸發冷卻而產生的冷池,皆為可能有利雨帶對流的發展及維持之結構。

關鍵字

颱風 結構 雨帶重建 WRF 逆軌跡分析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Typhoon Structure Rainband WRF Backward trajectory

參考文獻


吳俊傑、卓瑜甄與王時鼎,1999a:葛拉絲颱風(1994)及其受到台灣地形影響之研究 第一部分:觀測分析。大氣科學,27,1-27。
吳乙昕,2012:凡那比颱風(2010)降雨機制探討。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78頁。
李清勝與林慧娟,1999:侵台歐菲莉颱風(1990)之數值模擬。大氣科學,27,235-256。
柳懿秦,2006:敏督利颱風(2004)侵台期間伴隨之中尺度現象。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36頁。
陳嬿竹,2004:桃芝颱風(Toraji,2001)侵台初期之分析與模擬。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3頁。

被引用紀錄


饒心誠(2016)。康芮颱風(2013)侵台期間台灣西南部強降雨事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258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