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234.83
  • 學位論文

清代公羊禮學研究

A Reaserch on the Study of GongYan-Ritual in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 張素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近日之清代公羊學研究,專集中在莊存與、劉逢祿一系,偏重解析思想體系並強調其中現實意識。這樣的論述架構固然有其張力,然亦不免有所偏敝,尤其對於公羊學中「解經」之部分關注甚少,從而又導致對於晚清今文學之思想溯源過於直線單一,對其中經學背景認識不足。本文有見於此,故提出「公羊禮學」之學術現象,試圖補充既有研究之空缺。 清代「公羊禮學」最早係因群經通禮之學術理念,注意及《公羊傳》、《注》中論及禮制之部分,繼而發展為孔廣森、淩曙、陳立等人之公羊學專著。從中可以梳理出一條以「禮制」為核心之解釋脈絡,並且藉此一則可以上溯其源頭至於惠棟「漢學」理念的提出,二則下探晚清今文禮制之學的興起。 就「公羊禮學」之成果而言,首要在於開創了以「禮」作為主軸之解經方式,取代「例」在傳統公羊學中之地位。這樣由「禮」通「義」之途徑,推升了「《春秋》制」在公羊學中之地位,而透過各家之不同解釋,則更能分析其中經學觀的差異。相較於劉逢祿提倡何休之「王魯說」,專藉微言大義抒發一己心中理想制度,孔廣森同樣相信《春秋》中寓有聖人為後世制作之禮制,而藉由「內魯說」,將魯史與孔子新制相結合,使文獻考證與「《春秋》制」得以相容。至於陳立亦是走文獻考證之進路,而回歸於「王魯說」,兼顧了《公羊義疏》捍衛何休《解詁》之立場。 另一方面,藉由文獻考證以建構「《春秋》制」,同時則推進了今文學之發展。自惠棟開始注意《五經異義》、《白虎通》等今文禮制材料,尚不嚴分今古門戶;繼而淩曙主張不可用左氏家說解釋《公羊傳》、《注》;至陳立則援引劉逢祿之辨偽成果,排斥《左傳》、《周禮》,形成較為分明之今古兩家壁壘;而此一藉由今古觀念分判禮制文獻之解經途徑,更啟發了晚清之今文禮學。 要言之,本文藉由爬梳清代經生之公羊學著作,試圖擺脫哲學、文獻學等現代學門之影響,專一針對文本,還原經學之面貌,並窺探時人心目中經學之形象。由此一隅既可觀察三百年間經學發展之內在脈絡,同時並有助於吾人重新省思對於「漢學」、「今古文」等概念之理解。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GungYang HanXue The New Commentary by Qing Ling Shu Chen Li

參考文獻


劉文淇:《劉文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
惠周惕、惠士奇、惠棟撰;漆永祥點校:《東吳三惠詩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蘇輿編,楊菁點校:《翼教叢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李幸長:《蜚雲閣凌曉樓先生學術論叢》,臺中:白象文化,2012。

被引用紀錄


李子卓(2021)。論陳立《公羊義疏》之家法範疇與具體疏解-以徵引何休、鄭玄論辯為例中國文學研究(52),319-370。https://doi.org/10.29419/SICL.202107_(52).0008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