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38.117
  • 學位論文

賈寶玉的道家生命型態研究

Jia Bao-Yu's Taoist being

指導教授 : 郭玉雯

摘要


本文是以道家哲學的觀點探討賈寶玉生命型態之特質與意義。所謂生命型態乃是寶玉一生的生活經歷與心靈體驗之綜稱,大抵可以宇宙論層次之「變化」、人性論層次之「情」以及具體生活層次之「名士」觀念加以歸納。 賈寶玉從神話背景的大荒山與太虛幻境一路來到人間歷經「離合悲歡,興衰際遇」,期間的「變化」表現在空間、形體與時間狀態方面。寶玉下世最初的動機是源於羨慕富貴風流的凡心之念,但至遲在第五回遊太虛幻境之後,透過一系列象徵事件,寶玉便已脫落最初的層次,而與薄命女兒成為命運共同體,並以「情不情」的慈悲泛愛展現其生命價值的核心。人間雖然充滿苦難,但道家「跡�冥」(有�無)的概念卻點出真正的超越必須直接面對與進入苦難之中然後可得,並且這樣的歷程往往要面臨一連串悖論,因為無論「真�假」、「淨�髒」、「美�醜」等等都非能截然分判;這樣的歷程也是動態的、立體的,在不斷的變化與不確定中致力於達成動態的調和與平衡。 相對於「群體」的生命,賈寶玉是一特別彰顯「個體」(主體、自我)價值的存在,其價值的核心便是「情」。情的義涵極為複雜豐富,包含情性、情緒、情感與理智層面,更有「真實」之意,但由於禮教社會打壓情的價值,因此如寶玉、黛玉般深懷情根之人,往往亦深蘊病根;更由於對「無情」(建立在變化之上的無可追回的消逝與失落)的深刻體認,寶黛之疾乃象徵著對於存在的根本惶惑。 道家哲學特別關注獨立的生命如何安頓,因此較易與寶玉般的「名士」生命型態產生共鳴,諸如無用、不材、無為、逍遙或「獨」等概念都能夠超越名士「偏僻乖張」、特立獨行的表面行為,而具有思想上的高度。《紅樓夢》卓越的藝術性原因之一即在於其中的深度哲思皆已化入具體的人物與情節之中,如魚與水相忘於江湖,而無論面對改變、生命價值等等問題都是人永恆的課題,因此《紅樓夢》也勢必能夠永不過時,歷久彌新。

關鍵字

紅樓夢 賈寶玉 道家 名士 悖論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Jia Bao-Yu Taoism love personality paradox

參考文獻


幼獅月刊編輯委員會主編:《紅樓夢研究集》(台北:幼獅文化,1976年4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陳慶浩:《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台北:聯經,1986年10月增訂再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5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武漢市:湖北人民,2002年)

被引用紀錄


許薌君(2010)。從《韓非子》寓言論韓非的政治思想〔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041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