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的主軸是從民族整合的角度,來探討俄羅斯聯邦和車臣問題,並以聯邦主義作為提供政治途徑,解決車臣衝突的價值思維。 對於俄羅斯與車臣長期衝突,筆者試圖以歷史途徑分析,進一步歸納兩造間的互動困境。從沙皇俄羅斯帝國的民族同化政策、隔離政策,一直到蘇聯時期的高壓統治。由於政策上的失誤,導致俄羅斯民族與車臣民族並未如預期,走上民族融合之路,反而深化彼此的差異。蘇聯時期的聯盟制度與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內的聯邦架構,給了車臣「民族-領土」結合的發展環境,使得「我族意識」不斷強化,形成分離意識。在1991年蘇聯崩潰之際,由於中央統治力的衰弱,成為車臣訴求獨立的契機。 俄羅斯聯邦在蘇聯解體後,透過法律、政治、經濟等手段,希望弭平境內分離勢力。但是俄羅斯和車臣卻發生了1994年到1996年、1999年到2003年的兩次車臣戰爭,儼然是俄羅斯國家整合上,最大的一個傷口,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車臣個案在俄羅斯聯邦一百多個民族當中如此的獨一無二?俄羅斯與車臣互動之困境在於,克里姆林宮的爭權、車臣菁英的派系鬥爭導致車臣無法如正常國家般運作,再加上俄羅斯的主權思維與車臣民族獨立訴求的反向拉扯,使得兩造之間難獲政治解決的共識、互信基礎。俄羅斯採取顛覆杜達耶夫政權、發動全面性戰爭、扶植親俄政權及簽訂聯邦條約等民族整合手段,在車臣個案上顯然不太成央C而聯邦主義作為兼顧自治(self-rule)與共治(shared-rule)政治意識型態,是否能取代「主權不可分割」與「民族自決」兩個意識型態,成為進一步思考俄羅斯、車臣關係的新思維?本文希望藉由探討俄羅斯與車臣1991年至2003年的歷史互動,來進一步思考上述幾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