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18.99
  • 學位論文

多層奈米碳管/導電聚噻吩衍生物複合材料之研究

Studies on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 Conductive Polythiophene Derivatives Nano-Composites

指導教授 : 謝國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目標為製備多層奈米碳管/導電聚噻吩衍生物複合材料薄膜,使用表面改質前後奈米碳管和不同聚噻吩衍生物進行混摻,探討其對於複合材料薄膜的碳管分散度以及導電度造成的影響。 聚噻吩衍生物使用自行合成之水溶性poly(3-thienyl)ethoxybutanesulfonate (PTEBS)和可溶於有機溶劑之poly(3,4-dihexyloxythiophene) (PDHOT)、poly(3,4-dihexyloxythiophene-co-3,4-dimethoxythiophen)(P(DHOT-co-DMOT)),另外尚有市售之poly(3-alkylthiophene)(P3HT)。 多層奈米碳管進行兩部分表面改質,第一部分是羧酸化奈米碳管(MWNT-COOH);第二部份是以4-hexylaniline改質奈米碳管(MWNT-HA),由TEM可證實表面改質提升了奈米碳管在溶劑中的分散度。 多層奈米碳管/導電聚噻吩衍生物複合材料薄膜主要分為兩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奈米碳管/水溶性導電聚噻吩衍生物複合材料薄膜:MWNT-COOH / PTEBS;第二個系統是奈米碳管/油溶性導電聚噻吩衍生物複合材料薄膜:MWNT / PDHOT、P(DHOT-co-DMOT)、P3HT和MWNT-HA / PDHOT、P(DHOT-co-DMOT)、P3HT。複合材料以SEM觀察碳管在基材內分散情況,證實使用表面改質碳管的分散度較佳,另以四點探針法量測導電度,導電度以奈米碳管/ PDHOT複合材料薄膜表現最好,最高可達17.04 S/cm。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3.D. Braun, A. J. Heeger, Appl. Phys. Lett., (1990), 58, 1982.
5.B. Wessling, Synth. Met., (1991), 1, 119.
6.Fan Junhun et al., J. Appl. Polym. Sci., (1999), 74, 2605.
16.S. A. Chen, M. Y. Hua, Macromolecules, (1993), 26, 7108.
17.M. Chayer, K. Faid, M. Leclerc, Chem. Mater., (1997), 9, 29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