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37.68
  • 學位論文

以盧曼系統論觀察期待可能性之機能-以社會抗爭運動為例

A Second-order observation on the Concept of Zumutbarkeit:A perspective of Luhmann's Social System Theory -Taking the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as Core Material

指導教授 : 李茂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台灣社會近年來社會運動抗爭紛起,直至2014年的318學運佔領行動時,達到高峰。大有呼應世界各地烽火傳遞的跡象,如承先的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到繼後香港的雨傘運動。然而對於政府治理而言,這樣的運動事件帶有政治不安定性,運動手段帶有秩序破壞性,如果不考慮其政治訴求,則政府的處理方式將會是一致的,維持秩序,保持安定。這點從各地的抗爭運動的政府對應策略可以觀察到。維持安定與秩序的手段首先就是警察人員,以及法律作為一種武器的方式。抗爭者即面臨一個有效抗爭則違法,合法則無效抗爭的兩難局勢。而最重要的社會問題所導致的政治或社會訴求反而被刻意忽視,或者隨時間拖延而消逝於與論中。本論文因此選取了台灣近年來與社會議題息息相關之社會抗爭運動,並嘗試先剖析其社會原因以及政府於其中扮演的角色,再討論法律作為手段其運作之策略為何。本文於思考上放棄了「公民不服從」之概念,而採用「社會抗爭運動」,其理由在於取消公民不服從的限制性與收編性,而將問題回歸於社會不正義與政府責任之上。   接著在討論完司法系統對於運動行為之處置後,再探討刑法學說上對於抗爭行為應如何處理之文獻回顧。本文因此提出了一個更好的處理機制,亦即「期待可能性」概念。以下接著對於有責性的概念,以及期待可能性的起源、憲法意涵、概念、定位、標準以及我國實務操作情況做一個文獻回顧。   承繼本文前段系統內之討論,本文於第五章之後則運用盧曼的系統論,以二階觀察的方式對於法律系統的運作進行觀察,並且從中觀察到了其於有責性方面運作之弔詭與策略,從真相系統看來,法律系統毋寧是遮掩了許多無法處理卻假裝有在處理的情況。本文亦從觀察中於系統外了解期待可能性的運作標準之本體性為何,並且最後結合了二階觀察所獲取的結果,而從系統內提出一個可能運行的期待可能性標準。本文因此建議實務將處理類似社會抗爭事件,將焦點放置於期待可能性概念上,較有利於彈性調整法律系統之壓力,並且可以有效對於政治情勢做一個策略上之有效對應。

並列摘要


Recently, the social movements are growing in Taiwan. The essential cause is about Taiwan Government’s economic policy and duty of supervise. However, the legal system in Taiwan can’t aware this situation, even if they aware, they still don’t have useful ways to solve this problem. Either arrest the people protested, or allow them to break the law. Arrest the people will bring more protest movements, and allow the break-law moves will effect social order. Therefore, the legal system is facing it’s difficult position. The research try to use Luhmann’s social system theory to re-entry the legal system’s observ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Zumutbarkeit, hoping to find a better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mentioned.

參考文獻


張麗卿(2008),〈期待可能性在刑法的運用〉,《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9期,頁74-77。
Donatella della Porta/Mario Diani(著),苗延威(譯)(2002),《社會運動概論 Social Movements: An Introduction》初版。台北:巨流。
江文宗(2009),〈論市民不服從的正當化理論與實踐〉,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張嘉婷(2014),〈論公民不服從之刑事責任-以可罰違法性之相對輕微型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