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8.82
  • 學位論文

真摯的自我與共融的群體如何並存—試從盧梭與泰勒的理論觀之

How to Combine Authenticity with Commonality- by inquiring theories of Jean-Jacques Rousseau and Charles Taylor

指導教授 : 江宜樺

摘要


泰勒認為盧梭在關於政治認同感的議題上,啟發了許多關於政治正當性的討論;但是盧梭對於該認同概念的陳述,卻造成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過度強調同質性。為了兼顧個體本真與群體認同二者,泰勒認為將次級文化的議題帶入公共領域,要求社會大眾正視那些支撐、孕育差異個體的少數文化,將是面對這個難題最妥適的方式。 然而筆者認為盧梭理論中所提供的論述,卻能為這個現代性的難題帶來新的啟發。盧梭告訴我們群體認同是在一種持續不斷的互動關係下所形構,這個互動關係蘊含著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一個透過內在反思與外在行動、不斷的在自我與他者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創造了某種共同感知,將你我共同涵納在其中。我們在這個共識之中不僅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其他個體;我們在這個共同認知形成的過程裡,陳述了自己的看法,也修正了自身的行動。並且逐漸形成一個基於共同感知的社群。 相較之下,泰勒所提供的方案就像未走完的旅程,僅僅停留在「即將邁入」互動關係的前置準備階段,尚未進入對話溝通的過程,因此也就沒有任何能夠提供差異個體相互肯認的根基,也就難以稱之為「肯認」「政治」。

關鍵字

盧梭 泰勒 本真性 共通性 認同

並列摘要


Question concerning how to combine authenticity with commona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on the morden political theory. Charles Taylor offers an original perspective on this problem, based upon his inquisition through Rousseau’s political theory. But Taylor thinks the Rousseauean politics is suspicious of cult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receptive to the homogenizing. Is Taylor’s analysis exactly correct? Should a liberal democratic society accept Taylor’s viewpoint? As this thesis dedicated to inquiry, Rousseau maybe gives another perspective on this tendency.

參考文獻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揚智文化。
蕭高彥,1997,〈國家認同、民族主義與憲政民主: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與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1-27。
張顯超,〈加拿大魁北克省(Quebec)1995年獨立公投研究〉,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輔助計畫成果報告:http://www.tfd.org.tw/docs/iri_quebec.pdf。
Affeldt, Steven G. 1999. “The Force of Freedom: Rousseau on Forcing to Be Free.” Political Theory 27(3): 299-333.
Barnard, Friedrich M. 1983. “Nation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Herder and Rousseau.”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44(2): 231-25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