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152.99
  • 學位論文

《文選》五臣注詩之比興思維

指導教授 : 張蓓蓓

摘要


五臣注作為《選》學中的一環,歷來學者常因其內容淺白,而輕估它應有的價值。實則若對五臣注文作一詳細之梳理,即可發現其有別於善注之獨特性。 為重新評估五臣注之價值,本文分為五章:在第一章中,對前輩學者之研究作一回顧與反思。前人對五臣注的研究,大體可歸納出內外兩部分,所謂「內」者,即「對於五臣注本身具體內涵的關照」;「外」者,主要是指「五臣的時代背景」。第一部分又可分為一、「簡明串講文意」;二、「闡釋述作之由」;三、「注解牽強附會」;四、「注釋不夠嚴謹」等四點。否定五臣的諸家說法,其實具備再次討論的空間;而肯定五臣的眾家之說,也在某個程度上有所侷限或不足。本文即以此為基礎,建構「五臣注本身之整體有機性」:也就是比興思維之雙面性。 第二章的部分,則是以疏通文意為基礎,探討五臣注「句意篇旨之闡發」、「藝術手法之展示」的詮釋特徵:前者復細分為「整體性之塑造」、「具體感之呈現」以及「幽微情思之參透」三部分,具體觀察該注內涵上的詮釋情形;後者則由「修辭技巧之揭示」、「用字遣辭之留意」的說明中,以現五臣對形式技巧的用心。而這樣的觀察,亦是為下一章「五臣注中比興思維的考察」埋下伏筆。 第三章「五臣注中比興思維的考察」,乃本文重心所在。五臣的主體思維是以比興概念為基底,而比興思維的具體內涵,則包含「政治寄託」與「情感興發」這兩大主要面向,詳觀五臣注文,常可見到注家對這兩部分多所揭示;至於注文中比興思維形式面之探討,則可見五臣常會針對詩篇中運用到比興手法的部分加以闡釋。詩篇中運用比興技巧之處,往往存有較大的模糊空間,此乃理解詩作的關鍵,五臣能針對此多所揭示,就讀者理解文意而言,無疑是有著不小之助益;另一方面,注文本身所展現的比興思維,則讓我們清楚見到五臣注「批評主體性意義詮釋」的特質,其在詮釋學史上獨特的地位與價值,復於此呈現。 那麼,何以「比興」思維會成為《文選》五臣注詮釋模式之重心所在?第四章關於「五臣注中比興思維產生背景的觀察」,將由唐代前期的經學、文學風氣,以及科舉取材之標準加以探討,說明時代氛圍中大致有重視情采辭章、並不忘留意詩教的情形,這些或許是造成五臣注比興思維雙面性的可能因素。 至於第五章餘論的部分,則是結合前面章節,說明五臣注在有些時候,存在疏通文意時前後矛盾的缺陷。然其價值與影響卻不容忽視:就詮釋體例而言,五臣注的價值在於:此乃現存首部以「串講式」為主軸來疏通文意,並兼有比興雙面思維的總集注釋;至於對後代文學注釋之影響,則指出它對文學評點提供一定的誘發因素。另一方面,在實際注釋內涵上,五臣注提出之說法往往為後來論者所繼承。此外,復另闢一節,以求全責備的角度,探討五臣與李善注間的互補性質。 本文的終極目標,盼能不侷限於訓詁考據的對錯問題上,而能採取一個更寬廣的視角,盡可能較全面地觀察五臣注的詮釋樣態,從而能在詮釋學史的脈絡中,給五臣注一個較公允的評價。

參考文獻


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10月)
吉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上)──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