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54.6
  • 學位論文

Richard A. Posner新實用主義的法律解釋理論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陳顯武

摘要


法律解釋在司法過程中佔有關鍵性的位置,是推理論證的一個前提要件,有關案件事實的各種法律規則經解釋後,再予涵攝於案件事實而得出結論。簡單的說,這是傳統的形式邏輯推論(三段論)的模式,一般適用於簡易案件。今天被稱為後現代社會,標示著缺乏「共識」的特徵,表現在司法實務,即同一案件,在不同的法官心中盤算,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尤其在疑難案件中愈顯凸出。雖然,辯證推理的發展目的即是為解決這一審判的困境,它所使用的是經驗邏輯,正因為依賴主體的經驗,終究因不同的主體而還是有可成產生不同的推論結果。 Posner認為一切帶有本質性、基礎性的理論均不足為法律提供適當的解說及解決缺乏共識的問題,亦即不論是從本體論或認識論,抑或是訴諸解釋方法,均無能為力,所以Posner轉向一種實用主義的方法,即將「解釋的問題」轉化成「結果的問題」,即注重效果,從預想的後果來判斷,且不拘形式,以「後果考量」隨時修正前提(解釋方法的轉換)及推論方法。Posner這種轉向「結果論」的方法,正體現美國普通法的傳統,以實用的看待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係工具,並以無可論證的「道德直覺」限定普通法的解釋彈性。 Holmes認為,普通法的的力量在於它的靈活性和可適應性,而這個力量源泉來自於被「默許」的普通法法官的實際智慧。就Posner看來,法官智慧自然限定在「解釋共同體」概念中,這是一種文化意義的限定,基於人有慣性及習慣,法官亦是如此,法官的「解釋共同體」自然賦予了法官所需的一切解釋工具、概念及觀念。Posner的解釋理論其實並不深奧,其實就是立足於美國普通法傳統上,再予實用主義的強調後果考量,以選擇「合乎情理」的結果。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沈清松,〈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三卷第二期,1996年6月。網址:http://www.ncu.edu.tw/~cage/quarterl/0302/030203.htm。
陳朝建,〈談臺灣新公法學派之建構--以法律政策的憲法論證為例〉,《政策研究學報》民93.05 頁81-104
陳顯武,〈論條件式規範之邏輯特性--由法學的觀點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民,93.01,頁49-91。
熊秉元,〈法律的經濟分析:方法論上的幾點考慮〉,《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民88.10,29:1,頁215-238。
Bayles, Michael D.(貝勒斯),張文顯等譯,《法律的原則—一個規範的分析》﹙Principles of Law A Normative Analysis﹚,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1。

被引用紀錄


黃文甄(2010)。我國事業結合申報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00096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