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200.226
  • 學位論文

論《周易.繫辭傳》的道論及其認識途徑

指導教授 : 陳鼓應

摘要


摘  要 〈繫辭傳〉作為解《易經》的作品,其內容是難以與筮法脫離關係的,然則,筮法乃是巫術時代的產物,本身並沒有一套客觀的必然性。筆者認為〈繫辭傳〉的著作目的,乃是提出一套「道論」學說作為「筮法」成立的保障。〈繫辭傳〉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透過對道之內容乃是陰陽的肯定,合理地將天地間的一切變化納入道的範圍之中。又,面對老、莊道家認為「道」不可言說之挑戰,〈繫辭傳〉提出「立象以盡意」的命題,透過「象」建立起對「道」進行言說的知識體系。〈繫辭傳〉對「象」的使用並非著重在「卦象」的層面上,而是著重「象」所表現出來的義理─「以類概念象徵各類物之共性」。筆者認為類概念的運用,乃是透過筮法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結構出來的;六十四卦乃是由八卦所產生,八卦則是由陰陽兩爻所產生,在這個關係上,八卦分別是六十四卦的共性,陰陽爻則是八卦的共性,同時,六十四卦又可象徵天地間之萬有,八卦則象徵著天地間的八種類性,而陰陽二爻又象徵這八種類性的兩大種類,也就是陰與陽,陰陽又是統一於道的整體,如此,六十四卦→八卦→陰、陽→道的關係,正好是萬殊→類(八卦、陰、陽)→共的關係,這種關係性的建立,使「道」得以藉由對「象」的認識而加以認識,筆者認為,〈繫辭傳〉具有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表現出來的便是透過「象」的認識途徑所掌握的「道論」學說。

關鍵字

筮法 繫辭傳 周易 陰陽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屈萬里,《讀易三種》,聯經出版社,1983年
林麗真,《王弼及其易學》,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7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灣商務書局,1999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文津出版社,2003年
許倬雲,《西周史》,三聯出版社,1995年

被引用紀錄


袁翊軒(2007)。《黃帝四經》中的政治思想〔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0104
劉冠良(2006)。《周易.繫辭》之「聖人觀」〔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028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