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65.66
  • 學位論文

戒嚴時期台灣劇場空間研究

A study on the Taiwan theater development during Martial law period ( 1949~1987 )

指導教授 : 楊其文

摘要


鑑於劇場發揮社會功能的重要性,而台灣地區隨著時代變遷及各區域之人口結構變動、社會、經濟、生活型態的改變,藝文活動的內容與需求及劇場空間的使用型態已明顯與過去不同,劇場轉變為更專業的現代化空間。以此脈絡,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發現劇場建設的各種形式與面貌。本研究按照戒嚴時期的年代腳步,從文化政策、表演藝術發展的角度,依據時空背景及劇場空間演進,來探索台灣劇場空間建設的沿革過程。檢視當代劇場建築的發展與設計理念,作為串連台灣技術劇場發展史的行動基礎,透過問題的發現與解答,了解當前表演藝術在未來發展上的立足點,也厚實了表演藝術本身的文化累積,進而幫助研究者進行反省和探討。 本研究認為一個完整的劇場,除了表演空間與觀眾席之外,還需要其他的設施空間,讓劇場的功能得以發揮,使一個劇場健全的運作,讓劇場工作者和觀眾,都能有理想的演出環境及舒適的觀賞環境。同時對於「劇場空間」所涵蓋的部份,應為劇場建築體之內部空間與專業演出設備,本研究將單一劇場的分析架構,組織為劇場空間與劇場設施,做兩大部分資料的歸納整理與數據分析。另有關劇場空間的課題,所需求的研究對象,涵蓋技術劇場的製作經理、設計師、技術人員等。因此本研究訪談表演藝術工作者,歸納當時劇場的空間設計,對演出實務的影響,配合劇場數據資料,加以比較分析其建設年代與劇團發展的歷史進程,作為劇場空間設計與設施的沿革紀錄。 戒嚴時期國家文化政策主導劇場建設,並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共用、改建階段;新建階段;12項建設階段。本研究從劇場空間的發展脈絡,來探討舞台空間設計沿革的程度與觀眾席型式設計的變化;將各個階段劇場設施與演出專業設備的發展,進行整理與分析歸納。並且檢視因應劇場空間的改善、科技技術的引進運用,演出的相對需求,循序探究劇場空間設計理念的轉變,闡述自新建階段劇場開始,經由大型集會堂的多功能目標,衍伸至12項建設階段的多功能文化中心,以及專業演出劇場的複合文化園區的出現,都是本研究的範疇。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韓仁先主編(2002)。《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十五週年慶特刊》。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1996)。《縣市文化中心擴展計劃-演藝廳功能評估》。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陳兆雯(2004)。《舞動空間-台灣當代劇場舞蹈的空間表現》。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表演藝術雜誌編輯部(1993)。台灣表演場地巡禮。《表演藝術雜誌》。3。頁64-67。
謝育穎(2003)。《台灣地區文化中心演藝廳用後評估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葉瑩瑜(2010)。洪建全視聽圖書館的音樂推廣與社會意義〔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0.00053
魏巧蓁(2010)。跨越反叛的邊界-從牯嶺街小劇場檢視台北市文化場館委外經營之策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10697
張意菁(2009)。台灣小劇場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之初探〔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9-2807200916340200
張家蓁(2014)。二次大戰後桃園市戲院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2811201414225338
王品芊(2015)。河出伏流:解嚴前發聲的1980年代實驗劇展〔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13092015175941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