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5.59.163
  • 學位論文

勞保制度下職災勞工傷後面臨之困境研究

Hardships experienced by workers with occupational injuries of illnesses under the Labor Insurance Act.

指導教授 : 鄭雅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職業災害」包含「職業災害事故」與「職業病」。根據勞保資料,台灣每年有高達5萬多人次請領「職業災害」給付,其中包括8百多起死亡職災。本研究旨在瞭解在目前的勞保制度之下,職災受害者求醫、尋求補償救濟、與復健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 我們首先回顧職災補償制度的歷史緣起,並整理分析台灣目前職災補償體系相關法規與文獻,以瞭解制度現況與運作流程,接著我們在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期間,對17位職災受害者進行深入訪談,探討他們在此過程中的經驗,其中包括3位因職災經驗而投入民間倡議團體的人士。我們也輔以政府統計資料以及職業病科醫事人員的實務經驗,作為本文討論的參考。 本研究依據事件發生之過程,歸納5個分析主軸,包括事件發生經過、就醫過程、申請補償救濟過程、補償救濟的結果、以及災後復健復工狀況。結果發現,目前職災補償體系存有許多缺失,導致職業傷病患者面對許多困境,包括就醫經驗不佳、職業傷病認定不易、申請流程繁瑣冗長、缺乏單一窗口、工作者的資訊與社會資源非常不足、勞雇關係全面破裂、給付內容有問題、不足以維持災後生活、復工困難等等;造成弱勢勞工往往必須獨力承擔職災後果、將風險個人化,不符合社會正義。尤其在牽涉多元病因的慢性病之因果認定上,由於暴露資料難以取得,制度配套不足,造成醫師缺乏意願或誘因開立職業病診斷,也使得台灣的職業病個案數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 在貧富差距日益惡化、勞動條件惡化的社會脈絡之下,職災受害者除了身心與社會功能受創,往往陷入經濟困境之外,也對其家庭與整體社會帶來傷害。目前的職業傷病補償體系問題重重,造成許多職災傷者必須獨力承擔職災後果,不符社會正義,實有重新檢討、大幅改革之必要。 我們建議,在法律制度上,盡快建立職災補償的單一法律制度;在給付內容上,檢討目前的給付內容與標準,並建議改以年金制以確保受災者後續的生活保障;在勞工教育上,加強安全衛生教育與勞動權益教育,建立單一的詢問窗口或服務專線;在勞工行政體系上,應提升勞保局、勞工局與勞動檢查所之人員素質;在醫療體系上,應整合相關的專業人力資源,建立合理的通報轉介與鑑定機制,以利個案追蹤,並加強職業醫學教育、建立職醫專科入廠機制與誘因等。此外,也要重新思考職業傷病的意義、盡速將心理或精神相關的職業病診斷基準納入職業病診斷,以及將職業病鑑定委員會獨立出來、擴大民間的參與等。

參考文獻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頁123-163。
王振寰(1993)。勞工資本與國家機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史尚寬(1970)。二十年來之勞工立法。法令月刊,21卷10期,頁180-181。
李允傑(1999)。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
翁興利(1996)。立院新結構與議程設定。中國行政評論,5卷2期,頁73-88。

被引用紀錄


王嘉琪(2013)。流行病學與法學因果關係之研究:以職業傷病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0353
林姿秀(2011)。臺灣職業病認定法制之研究—以近年實務見解為核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1941
鄭峰齊(2010)。職災補償的科學與政治:以台灣的精神疾病職業病認定爭議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529
張雅琪(2009)。職業災害對勞工健康、家庭與社會影響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10489
江委螗(2010)。鷹架上的悲歌─營造業職災勞工及家屬生活適應與社會工作介入之探討〔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18-151120121546443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