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7.9
  • 學位論文

準強盜罪立法基礎之探究

On the legislative Basis of Quasi-robbery

指導教授 : 黃榮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拆解準強盜罪的構成要件,其實就是竊盜(或搶奪)行為與強制行為,如果沒有準強盜罪的規定,原則上這樣的行為也會被論以竊盜罪(或搶奪罪)以及強制罪,而後數罪併罰。因此,為什麼立法者要特別結合這些犯罪而加重處罰?準強盜罪的規定是否具備立法正當性?本論文的任務便是試圖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對於準強盜罪的合憲性問題,一般學說與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係認為行為人在竊盜後對他人實施強制行為,其可罰性與強盜罪相同,因此在肯認強盜罪立法正當性的前提下,準強盜罪自然也有正當性。但是,就本文對強盜行為以及準強盜行為所進行的分析比較來看,可以發現原則上準強盜行為的不法以及罪責都遠低於強盜行為,在不具備相同的不法及罪責內涵的前提下,要對兩者論以相同的高度刑罰,顯然有違罪責原則。其次,針對準強盜行為設定獨立法定刑的途徑也不可採,理由是結合犯的立法技術有其先天違憲的本質,即使刑法上仍然存在這麼多結合犯的規定,但是當我們是在討論要怎麼修法時,不應該重蹈覆轍繼續去複製一個違憲的結構。最後,本文試圖為準強盜罪尋找一個可能的正當性基礎是擺脫結合犯的結構,聚焦於行為人的強制行為,認為強制行為除了侵害人身自由法益之外,也同時侵害了被害人緊急權的行使。然而,就檢驗的結果來看,強制行為除了侵害人身自由法益之外,其實並沒有額外的加重基礎。從而結論是準強盜罪欠缺立法正當性,應該要廢除。

關鍵字

強盜 準強盜 結合犯 違憲 罪責原則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林東茂(2006),《刑法綜覽》,修訂四版,一品。
林東茂(2008年1月5日),〈再探準強盜罪〉初稿,發表於《東吳大學法學院刑
黃惠婷(2007),〈準強盜罪之強盜本質-簡評最高法院九六年台上字第七七○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第九十九期,頁266~268。
Richard A. Posner, 蘇力譯(2002),《正義/司法的經濟學》,初版,元照。
Arzt, Gunther/ Weber, Ulrich (2000),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Lehrbuch, Bielefeld: Ernst und Werner, Giesekin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