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45.114
  • 學位論文

探討台灣媒體中的國族想像─以「大陸配偶」公民權的平面報導為例

A study on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of Taiwan media: the cases of representation of mainland spouses' citizenship

指導教授 : 張錦華

摘要


近年來,「大陸配偶在台灣」現象日趨普遍,由於兩岸的政治、歷史因素,大陸配偶的國族身分經常被政治人物、媒體標籤化,壓縮其公民權利的討論空間,使得他們在台灣社會的處境倍加困窘。本論文整理平面媒體(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的「大陸配偶公民權」相關報導,以van Dijk(1988)與Thompson(1990)的「論述分析」方法,研究台灣媒體如何再現大陸配偶公民權的議題,希望從中探討台灣媒體的國族想像,並尋找大陸配偶公民權討論的可能性。 本論文試圖回答的研究問題,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大陸配偶街頭抗議報導中的公民權意涵與國族意識為何?第二,大陸配偶公民權議題中,媒體如何再現各方消息來源的言論?第三,大陸配偶的媒體形象有哪些?最後,則綜合前述研究問題,討論「國家安全」、「人權」、「公民權」以及「媒體的國族想像」的相關論述,並提出對於媒體報導的建議。 本論文所研究的新聞事件,包括「大陸配偶街頭抗議」、「兩岸條例修法」、「三階段面談制度」與「五百萬元財力門檻」等四個事件。在四個事件的媒體論述中,自由時報以「台灣優先論」為論述主軸,以台灣為絕對的認同目標,並傾向於把大陸配偶建構為「外國人」、「敵國人」與「本質低劣的他者」,認其存在一方面威脅了台灣的國安,另方面則傷害了台灣社會的政經、資源各層面的分配公平性。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則沒有提出具體的國族想像,並傾向「破國族主義」的人權觀點,較為強調「人權優先論」,這類媒體論述質疑「台灣民族主義」式的認同觀,並認為伸張大陸配偶權利的憑藉,來自於跨越國界的「普世人權」。 然而,在「三階段面談事件」的媒體論述中,「人權論述」是缺席的,三報都呼應台灣自我再現為「政治共同體」的政治想像,仍無可避免地在「民族國家」的框架下,來論述大陸配偶的機會與限制,相關討論卻無法聚焦在大陸配偶的公民權利上。 因此,本論文建議媒體對壓制移民發展機會的合法暴力保持警醒,而媒體在處理大陸配偶公民權議題時,也許可順應「民族國家─公民身分」的邏輯,讓大陸配偶回歸「婚姻移民」的身分,從大陸配偶公民身分(citizenship)談起,如此一來,「公民權論述」將有其著力點,有助於婚姻移民走出私領域、參與公領域,也能幫助台灣社會進行符合階級正義的資源重分配。

參考文獻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一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江宜樺(1998)。〈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九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成露茜(2002)。〈跨國移工、台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八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夏曉鵑(2002a)。《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被引用紀錄


呂榮宸(2011)。馬英九主政後大陸配偶制度調整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1154
陳涵文(2017)。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國際族群衝突報導:以佛格森事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882
談如芬(2012)。臺灣外籍配偶形象建構之研究—主流意識型態國族論述之反思〔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2813
簡曉娟(2011)。暴動?抗暴?論移工團體與新聞媒體對「高捷泰勞事件」的意義建構與互動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0118
李明岳(2006)。大陸配偶來台後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以台北縣大陸配偶個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01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