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0.183
  • 學位論文

水稻於良種繁殖制度下之遺傳變異

Rice Genetic Variation under the Three-step Propagation System

指導教授 : 胡凱康

摘要


本研究是以對台灣良質米品種具有鑑別力的分子標記為基礎,分別進行: 1. 追蹤基本種、原原種、原種於良種繁殖制度下之遺傳組成變異 藉由各育成機關所保存的品種基本種種子,及以其於2004年第二期作良種繁殖更新計畫中所生產22個品種之原原種種子,建立各品種遺傳標準資料。標準資料顯示部份品種內仍並存多種基因型,且秈稻品種具有複基因座現象。此22品種之原原種及其於2005年第一期作所衍生的81原種與進行分群分析,結果顯示各大體上品種之原種均與上一期作之原原種遺傳組成一致,但台稉9號原種與其原原種部份不一致,及台稉16號品種內多基因型並存現象發生變異。 2. 田間異型株之遺傳分析 藉由先前建立的良質米品種標準資料,分析田間異型株之遺傳組成,希望對形成田間異型株之成因能有明確的結論;顯示異型株的來源可能為:栽培品種機械混雜、天然雜交後裔、外在環境影響、未知品種等因素;因栽培品種天然雜交後裔形成田間異型株的比例偏高,顯示應確實執行田區保護行的設置。 3. 小地區內高效率純度檢測之建立 因外觀性狀易受外在環境影響,加上稉稻間穀粒外觀相近,難以區分細微差異,檢測結果又欲滿足一般信心水準下,造成檢測樣品數量龐大。但依受測品種與栽培地區決策分子標記的絕對鑑別力,最後再經由multiplex 毛細管電泳,提高分析效率,以便擴大試驗規模,增加檢測結果之可靠性。 4. 臺中秈10號市售白米與相關稻穀等之純度檢測 利用STS及SSR分子標記,針對於訪談育苗場及碾米廠時所採得樣品之純度進行分析,釐清生產流程中產生混雜的階段;結果顯示調製過程為混雜主因。 由於基礎資料分析中顯示品種內的差異性存在,建議育種者於F5世代仍進行單株選拔,待F6 (F5:6)世代才混合收穫,能有效降低衍生系統內發生分離的比率,改善在良種繁殖更新過程中造成品種內基因型分離的比率過高的現象。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rice cultivar genetic purity off-type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stability DUS SSR

參考文獻


吳岱融,2004,以SSR分子標記測量水稻品種內之遺傳均一性,國立台灣大學農藝所碩士論文。
楊嘉凌、許志聖、張素真,2005,極早熟品種臺中191號的育成,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86:47-62頁。
農業統計年報,2004,農業統計年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謝廉一,2004,基於簡單重複序列標記的台灣主要稉稻品種鑑別技術,國立台灣大學農藝所碩士論文。
Ajmone-Marsan, P., P. Castiglioni, F. Fusari, M. Kuiper, M. Motto. 1998. Genetic diver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hybrid performance in maize as revealed by RFLP and AFLP markers. Theor Appl Genet 96:219-227.

被引用紀錄


柯宇珊(2014)。以簡單重複序列開發水稻品種鑑別系統〔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2768
吳心平(2008)。秈稉稻雜交BC1F1族群之不平衡分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2429
顏采衣(2007)。鑑別台灣主要稉稻品種的InDel標記之開發〔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0513

延伸閱讀